情况汇报范文

时间:2014-12-06 11:20:15 | 来源:励志网

【篇一:开展双拥合格单位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市双拥工委办公室:

根据《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双拥合格单位活动的实施意见》(六发〔XX〕4号)和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直开展创建双拥合格单位活动年度考评工作方案>的通知》(办〔XX〕28号),以及《关于开展创建双拥合格单位进行考评的通知》(六拥〔XX〕4号)的规定,我局特此申报xx市XX年度双拥合格单位。现将我局开展双拥合格单位创建工作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XX年度,我局双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双拥办的指导关心下,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活动,积极营造争创“双拥合格单位”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双拥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组织领导健全,责任分工明确

我局非常重视双拥工作,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xx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局长xx为副组长,党委委员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党委副书记xx任办公室主任,专抓双拥工作,定期研究和部署,做到了双拥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制度、有落实、有总结。并把双拥工作列入重要会议日程,纳入相关人员政绩考评范围和述职报告的内容。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设立1名联络员,分工、职责、任务明确,做到研究工作有记录,平时工作有检查,年终结束有汇总。

此外局主要领导积极参与双拥工作的开展,根据双拥工作职责要求和市双拥工委的统一安排,结合房地产管理系统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双拥活动。送温暖、献爱心,坚持每年为军人、军属或重点优抚对象办好事、办实事,在八一建军节、国庆、春节等节假日期间,领导班子成员分头深入到军转干部、退伍军人、离退休老同志家中进行慰问,向他们宣传有关政策,组织开展身体检查活动,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热心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由于工作做得细、做得实,我局至今没有出现一例军转干部、退伍军人、离退休老同志上访和越级上访现象,维护了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

二、深入宣传教育,双拥落实到位

严格按照市双拥工委的统一部署,营造必要的宣传氛围,配合市住房城乡建委、联系有关物业公司及安排局系统相关单位,建立和巩固工作岗位、生活小区等双拥宣传阵地、活动简报、标牌、网络专页、电子大屏幕等,建立了适应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设施、教育对象。

积极贯彻《国防教育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xx市拥军优属办法》和《关于做好随军家属子女就业就学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学习,有具体的计划和安排;坚持把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列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重要议事日程和单位干部职工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弘扬双拥传统,军民共筑长城”的精神,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我局在“七一”期间特别邀请到全国优秀军转干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公务员周世友同志为局广大干部职工作报告,学习这位普通的部队转业干部“永不忘本,永感党恩”的信念。

三、积极开展拥军工作,构建和谐军民关系

在接收转业干部、退伍军人工作方面,能按规定及时予以妥善安置,截止目前全局系统有转业、退伍等军人共计126人。并认真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征兵登记及宣传动员工作,每年我局系统有2到5名职工子女应征入伍。真正做到了提升双拥层次,融洽军民关系。对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好、工作成绩突出的转业、退伍军人予以重点培养并及时提拔任用。目前房产局机关及所属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中超过60%为转业、退伍军人,局领导班子成员中转业、退伍军人占四分之三。

我局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好路子,每年为军队、军属或优抚对象至少解决1个实际问题。支持部队完成军事训练和演习任务,适时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支持重点军事工程建设,自觉保护好军事设施为其创造稳定、有序的军事环境。支持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全力维护军人军属及其子女合法权益,按时足额兑现抚恤补助优待金,落实有关免费、减价等优惠政策,及时妥善地处理好涉军房地产矛盾和纠纷,以及优抚对象信访问题,在涉军房地产办证费用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认真抓好军队、军人房产的保护,切实维护军产安全,妥善解决有关矛盾。此外局属各单位、部门、对外服务窗口开展了为军人、军属或重点优抚对象优先优质服务平台,为双拥工作设立利益让道、服务到位的绿色通道,获得了一致好评。

我局及其所属单位与xx城区驻军联系广泛,并能够结合实际广泛开展经常性、多样性的共建活动,创新共建内容,拓展共建领域,提升共建质量,增添共建亮点。去年年初与xx市军分区干休所签署了双拥共建协议,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深入开展,常利用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双拥活动,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共建活动正常,共建内容健康,无赌博现象、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重大案件发生,共建单位道德规范和双拥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并在干休所老干部经济适用房评估、办证期间,我局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费用50%的减免。切实做到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互相帮助、互惠互利。

特此报告。

【篇二:乡村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一届党代表第四次会议和年初系列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市级中心镇建设为主抓手,高度统一思想,只争朝夕,狠抓当前,全面掀起各项重点工作新高潮,奋力实现一季度首战“开门红”。

一、一季度重点工作运行情况

1、工业运行全部工业应税销售已完成6.35亿元,占年计划的28.2%,服务业应税销售已完成1.55亿元,占年计划的33.3%。工业用电量2250万千瓦时。

2、财政收入至三月底已完成财政总收入3473.02万元,占年计划的16.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已完成1649.54万元,占年计划的16.02%,增值税完成2197.2万元,同比增长53.63%。

3、招商引资目前,在手在谈项目15个,总投资12.4亿元,主要涉及塑料制品、汽配、环保设备、食品等方面,目前正在加紧联系,加强跟踪。实现到帐外资150万美元,占年计划的25%。

4、项目投入抓紧做好年前待转在建的10个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建设速度,特别是加快4个亿元项目的建设速度(英诺威汽配、中瑞电气、靖虹汽配、格林机械),做好中小企业的恢复正常生产,并注重安全生产。

5、城镇建设(1)继续加快环镇南路西延污水管网工程建设,3月底已经竣工。(2)做好镇区路名、桥名的调整。三月份已拿出朝阳花苑配套的设计方案,四月份准备实施。(3)新建的江中路、朝阳路、环镇南路进行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绿化栽植、路灯安装,确保四月份上旬绿化、亮化到位。(4)房产开发:新扩存量,同时对今年新增量做好预备工作,确定4月份挂牌近90亩,确保今年房产开发10万平方米。(5)搬迁整理:一季度已搬迁5000平方米,整理土地50亩。今年拟计划搬迁326户,整理土地300亩,打通迎春路,建安置房约7万平方米,确保完成房地产税收任务。

6、现代农业目前,成片造林已完成2160亩,完成率占144%,元月18日全市花木招商会议签约的4个项目履约率达100%。3月上旬浙江萧山农业招商签约4个项目,履约率达100%。截止目前,已完成花木生产任务2080亩,占市交任务122%。2月24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在镇召开,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开了好头。

二、主要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财政收入与序时进度仍有脱幅。主要是部分机械企业和纺织服装企业受市场行情影响,导致税收与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二是注册外资未有突破,项目偏少,外资注册的渠道不畅,难度较大。

三、下一步举措

二季度,我们将进一步以中心镇建设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六大重点工作”和“三个五”关键指标,瞄准完成全部工业应税销售11.5亿元,到帐外资350万美元,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11000万元、5200万元,房地产税收完成过半任务和目标。整合资源快推进,创新举措求突破,大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实现“双过半”、“超过半”。

具体举措:

1、猛攻工业经济,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努力培育与市级中心镇相匹配的实体经济。

着力主攻招商引资。全力主攻环保产业、高端装备、电子电气新材料等三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始终把招大引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项目投入。重点推进4个亿元项目的建设速度和去年落户的5个项目建设进程,确保落户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扎实推进园区建设。创建生态工业集中区,重点打造工业集中区,培育5亿元企业1家,2亿元企业1家,亿元企业3家,新增规模企业4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人才建设工程,重点引进“千人计划”、“双创”工程等科技人才,建成一批省市级研发中心,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2、猛攻城镇开发建设,着力提升镇区形象,努力构建与市级中心镇相匹配的主镇区。

加快完善镇区整体规划修编报审,实现规划引领建设。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强势推进镇区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镇区功能配套,提升镇区承载能力。加快实施迎春路东延工程,高起点规划滨江大道。加快滨江新城建设进程。高起点规划加油站、汽车站、商贸综合体、星级酒店等,均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继续加大旧镇改造力度励志网http://wWw.qqZf.cN/,加快镇区建设步伐。今年计划镇区拆迁搬迁326户,土地挂牌出让不低于100亩。加快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形象品位。加快益多、振业等6大房地产公司的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完成1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任务。进一步完善城镇“十优”创建工程。

3、猛攻农业农村,着力提升城乡统筹,努力加快与市级中心镇相匹配的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继续打造以黄庄等3个村(社区)为主体的高效设施农业板块,以胜利等4个村形成的高效苗木基地板块,以联络等村形成的有机农业板块;扩大家庭农场的建设规模;不断加快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高效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力求全镇31个村均形成300亩以上的高效现代农业规模。大力推进全托管服务组织。在丁氏有机水稻专业合作社全托管组织创建的基础上,再培育三个村典型,以点推面,搞好服务。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力推进省级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对全镇尚未整治的废沟呆塘实现全面整治,全面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今年力争实现二星级康居乡村全覆盖。通过省级卫生镇复验,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篇三:作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机关作风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对作风建设工作的领导,今年我市调整充实了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委副书记唐长久同志任组长,三位市委常委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市直工委。近年来,我市作风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把作风建设放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突出位置来抓,把作风建设融入到日常性工作当中来抓,大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积极弘扬清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注重实效,全面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有力推动了我市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现将近年来我市作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学习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今年来,我们把加强学习培训摆到机关作风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精心谋划组织学习。为提高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市作风办制定下发了《机关政治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各机关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政治理论学习作了科学安排,并建立健全了督学、评学、考学等相关制度,对学习情况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确保了学习效果。二是领导示范带动学习。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书记黄天锡带领市委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学习,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深入走访,认真调研,并撰写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我市绝大多数机关负责人除认真履行机关理论学习“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外,还能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各级机关党组(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展得比较正常,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三是创新载体促进学习。今年我们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年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调研报告,开展一次研讨交流,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各单位在理论学习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专题辅导、演讲比赛、学习专栏、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培训,取得了明显的学习效果。我们还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科学发展在永州”为主题,先后在机关干部中开展了演讲比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知识抢答赛等主题活动,既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抓主题活动,树立良好形象。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主题活动,扩宽服务平台,针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竭尽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树立了机关干部良好形象。一是精心组织“两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3月初到4月底,在全市范围内精心组织了“两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由市委书记黄天锡担任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从市县乡三级机关共抽调近2万名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目标,积极深入农村、企业和建设工地开展工作。截止活动结束时,我市下基层干部先后深入基层调查走访群众21.5万人次,为各级决策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1.2条次;组织捐款捐物折币7200余万元,慰问困难群众2.2万多人次;帮助修建各类水利工程6万处,修复水毁设施5002处,新增23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新解决6.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等。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省委领导、省作风办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省内外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湖南省作风建设工作简报》、《湖南日报》、《潇湘晨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省广播电台、红网、新浪网、湖南法制网等省内11家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二是坚持开展“双联”活动。“双联”工作是市直机关抓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提出的“党政领导挂帅,工委分级负责,工会联络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机关积极参与,企业主动配合”的工作要求,坚持把支持困难企业改革改制、帮助困难企业扭亏脱困、促进企业稳定和为困难职工送温暖、办实事作为“双联”工作的主要内容,坚持开展“双联”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活动期间,我市共有1100多个机关单位联系困难企业800多家,社区30个;2万多名机关干部联系困难职工10479人,并先后有10个县区、5个参联单位、11名“双联”工作者被评为全省“双联”工作先进县区、先进单位和个人。三是全面部署“三服务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今年来我们在各级各单位深入开展了“三服务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即服务中心保增长,争当服务发展的模范;服务基层保民生,争当贴心为民的模范;服务大局保稳定,争当促进和谐的模范。开展“三服务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当前的工作,树立机关干部良好形象。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各级各部门带着责任服务中心工作,带着感情服务基层,下乡镇,进村组,下厂矿,进车间,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忧。通过“三服务三争当”主题实践活动,群众普遍反映,现在我市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四多四少”的新气象:深入基层的多了,遥控指挥的少了;为群众办实事的多了,作表面文章的少了;服务大局谋发展的多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少了;干部找群众解决问题的多了,群众找干部反映问题的少了。

三、抓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按照市委《关于改进作风抓落实的整改意见》要求,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干部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干部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组成督查组采取集中检查、重点抽查、明察暗访、个案调查等方式,组织开展了对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是不定形式经常查。主要检查各单位工作纪律、工作效率、公车使用、作风建设等情况。检查中,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形式及群众监督与明察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市直各机关干部上下班及遵守工作纪律的情况随时进行抽查。同时,组织人员对市区各宾馆、茶楼、酒楼及娱乐场所进行了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现场拍摄,并对一些违规现象通过媒体进行了公开曝光。今年来,共发现相关问题70多个,摄制明察暗访光盘2个,在新闻媒体通报反面典型9个,并督促有关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二是明确目标专项查。为了坚决纠正和制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上网炒股、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等问题,市纪委、市监察局制定下发《关于开展“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清理办公电脑卸载非工作软件”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后,我们组织力量对市直各单位办公电脑卸载非办公软件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检查。检查中,共查处问题20多个,并对11个单位在新闻媒体进行了通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三是整改落实跟踪查。对2010年民主评议市直机关作风建设活动中群众提出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对参评人员提出的1476条评议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归纳和分析,并原汁原味地向评议对象单位反馈了评议意见。同时,督促评议对象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和具体整改措施,对民主评议中提出的相关问题逐条进行整改。

四、抓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规范、科学、制度化的机关工作秩序,树立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的机关干部新形象,今年,我们狠抓制度建设,形成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会议纪律机制。今年市纪委从会议纪律方面着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严肃会议纪律的通知》,严格执行请假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代会或者请假;严格遵守入场离场秩序,不得迟到早退;严格遵守会场纪律,严禁精神不振、闭目养神甚至打瞌睡;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不遵守会议纪律的单位和个人,分别给予责令写出检查、予以通报批评等处理,情节严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追究纪律责任。市作风办与电视台密切配合,对会议情况进行现场拍摄,对抓拍到在会上打瞌睡、随意接听和拨打电话等违反会议纪律的情况进行认真核实,一经核实,及时发交办函到所在县区或单位党委(党组),责令其党委或党组对违反会纪的党员干部根据《通知》进行处理。今年来共通报12人,责令写出检讨书18人,全市会风会纪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这一做法被省作风办作为全省作风建设特色工作重点推介。二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机关干部述学、评学、考学等相关制度。要求各级各单位每年至少安排一次作风建设专题学习并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次作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作一次作风建设党课报告,同时,把作风建设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三是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完善以行政首长为主要对象的监督问责制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加大了监督问责机制的建设力度,以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公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职务(岗位)过错责任追究制等为主体的监督问责体系进一步完善。要求对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的决策以及与机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必须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对重大决策、重要管理事项,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及时向社会或机关公布;对因不作为、乱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明年我市作风建设工作思路

明年我市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2010年开展一次专项治理活动,突出抓好一至两件事情,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引导广大机关党员干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建设,确定一项服务基层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进承接产业结构转移战略,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机关工作创新。按照市委提出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富民强市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民主的机制推进工作,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努力查找和整改影响科学发展问题,努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围绕转变机关职能、改进机关作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降低行政成本,围绕服务基层,方便群众,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2、推进科学决策,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坚持集体领导,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要深入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继续推进政务公开,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促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努力提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3、克服形式主义,进一步弘扬求真务实之风。促进党政机关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行一线工作法,在帮民困、解民难上下功夫,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扬实干精神,切实落实保增长、保稳定的各项措施,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

4、加强党风建设,进一步建设清廉干部队伍。要努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政勤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践行党的宗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一步推动干部作风建设。

5、开展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要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干部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紧紧围绕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开展系列活动。在2010年开展一次专项治理活动,突出抓好一至两件事情,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确保抓出成效。要根据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确定一项服务基层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篇四:供销社干部大会落实情况汇报】

2014年2月12日,全县三级干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部署,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投入新一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李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豪迈决心,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不断增创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强调了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服务型机关建设年为抓手,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为重点,进一步激发群众智慧,凝聚各方力量,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我社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大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工作,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认真学习讨论,深入领会全会精神。

全会召开之后,我社迅速召开党委会,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让全体干部职工更加深入的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实质,及时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大会,我社主要负责人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李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进行深入解读和专题讨论,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及时、重要、成功,为全县2014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社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大会确定的重大部署上来。作为服务三农的部门,全体干部职工更加自觉地用心学、用心悟,确保悟深悟透,自觉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供销社事业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合本社工作抓贯彻落实,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2014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及上级社工作部署,严格按照中央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突出重点,稳中求进,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构建为农服务体系,强化新型流通网络建设,提升经营效益,强化党的建设,再创供销事业新辉煌。

具体工作措施为:突出一个主题,确保二个大局,实施三项创新,巩固四个平台,实现五个突破。即: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主题;确保稳定和安全二个大局;实施工作方法、用人机制、项目建设三项创新;巩固基层单位项目建设、争取项目的政策性扶持、三社建设、跳出供销抓供销四个平台;实现三项创新、基层单位资产整合项目建设、对上争取资金、跳出供销抓供销、县社本级财政收入五个新突破。

总的工作目标是:项目建设新启动和跨年度项目不少于10个,新增超市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新增交付资产面积突破11000平方米,县社本级收入确保增幅30%,确保700万元,力争突破1000万元。

2014年,我们在确保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各项惠民工程和市社下达的各项目标的同时,突出抓好以下五个工作重点:

(一)超越自我,资产盘活开发再掀新高潮。

2014年,我们将举全社之力、集上下智慧、引八方之财,把这项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1、采取强力措施,推进资产盘活和项目建设工作。我们将一如继往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区域喊响资产盘活开发和项目建设的最强音和“以项目促增收,以项目促稳定,以项目促发展”的共同音,加大力度做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2、明确目标,确保资产盘活开发和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完成。今年确保完成10个建设项目。根据目前的工作进度,我们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快扫尾工程的收尾工作;其次,加快在建项目的推进力度,争取早日竣工;第三,做好新上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多上项目、快上项目。

(二)搭建平台,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再创新佳绩。

1、积极办好为农服务社。按照多元化投入、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人才,采取与乡镇、村委会联办,农民经纪人合办,发动农民自办等多种形式发展为农服务社。今年,按照上级要求的数量,1-3月份确立建社位置,4-6月建成50%,7-9月份建成余下的50%,10月份全部试营业,11月份确保全部完成并营业。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强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合、完善和提升,坚持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举。今年,全系统确保创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总量达到107家,新创达省级“四有”标准3家,市级“四有”标准6家,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供销受益的重要载体。

3、积极搞好“新网工程”建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今年,新增各类连锁网点50个,总量达到1235个,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

4、承接政府职能发挥新优势。今年,切实做好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建设任务。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重点做好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功能等深层次的工作,决不辜负领导对我社的期望。

(三)拓宽视野,开放办社,大胆实践“跳出供销抓供销”的发展策略。

1、与投资商联手,抓好两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是全面启动纳入县三重一大重点工程项目的汤沐生态园,在全面完成2013年已启动的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二期建设,确保今年6月底前完成二期规划设计和招商,力争年内启动二期建设,确保2014年底初见成效;二是实施冠果生态园的二期规划建设。该园区在2013年已建成连体智能温室及各类温室10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占地500亩的基础上,2014年计划再投资500万元,扩大设施种植面积7万平方米,实现园区总面积800亩的整体规模。

2、完善特种养殖基地的运作机制,扩大整体养殖规模。特种养殖基地在2013年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2014年,我们计划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形式,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种狐存栏量6000只以上,带动养殖户400户以上,年出栏商品狐突破3万只,年创效超过1500万元的规模,建成苏北最大的蓝狐养殖基地。依托特种养殖基地注册的黄淮狐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已于2013年11月初完成注册。

3、以彰显供销形象为目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搭建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完成纳入县三重一大重点工程项目,占地面积40亩,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总投资,7000万元的杨屯农贸商城建设,确保2014年底前建成运营。二是依托我们2013年初注册的汤沐农产品营销有限公司,筹建集农资贸易,农产品交易,跨地区远距离农产品运销的综合性农贸实体,将其打造成县社直属的新的经济实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广招各路客商,启动新建商点,增加经济效益。

目前我们拥有新建成的待租新建商场9300平方米,2014年上半年可新增商场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总面积将超过1.5万平方米,为使资源尽快转化为效益,我们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商招商;招商推介会;网上招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启动闲置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五)上下齐心,打造良好工作氛围。

1、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县“十项规定”,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大契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建创新,凝聚强大发展合力,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全面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加快全县供销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优和供销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通过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适合我社实际情况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系统上下的积极性。

3、认真做好稳定工作。稳定是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我们将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系统的稳定。

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彰显供销形象,扩大社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2014年,县社本级经济收入在今年660万元的基础上,力争突破1000万元。励志名人名言http://www.qqzf.cn/

【篇五:学习情况报告】

为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进我市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进一步增强我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于x月xx日至xx日赴云南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赴云南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多次专题进行研究部署,市委办和市旅委、市文化局进行了充分准备,按要求精心确定了考察线路和考察内容。代表团先后赴云南省丽江市、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和昆明市等5个州、市,实地考察了丽江古城、蝴蝶泉、玉龙雪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苍山洱海、抚仙湖、聂耳文化广场、石林等近20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印象丽江》、《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云南映象》等6台精彩的文化旅游精品节目。代表团所到州、市,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双方充分交流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就进一步扩大旅游合作进行探讨和协商。考察结束返回后,召开了考察学习座谈会。会上,代表团成员结合云南之行所见所闻,围绕“为什么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和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重点、形式、主体”等讲感受、谈体会、议措施、提建议,深入交流,踊跃发言。大家普遍认为,在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组织旅游文化代表团赴云南考察学习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这次考察学习主题突出,针对性强,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云南各地在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通过考察,进一步增强了加快我市文化与旅游结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云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以说,这些年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位。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我们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故里、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旅游产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如洱海游轮上的《三道茶》歌舞表演、蝴蝶泉公园蝴蝶养殖和放飞、傣族园的泼水联欢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和卖点,提高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景区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各地制作的宣传册、光碟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各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各旅游城市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昆明首开城市形象宣传先河,2000年就在中央电视台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城市形象广告。《云南映象》有一套人马常年在国外巡演,生动形象地促销了云南旅游。西双版纳对歌舞节目《勐巴拉娜西》的宣传更是细致入微,从机场到演出场地,都有演员手持宣传品进行宣传促销。丽江通过举办东巴文化艺术节、《爱我丽江》全国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及参加世界遗产论坛等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玉溪则借助聂耳文化品牌宣传造势。借助影视作品宣传促销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天龙八部》的热播又掀起了大理宣传促销的新高潮,《五朵金花》让人们熟悉了大理。国际著名演艺界人士高仓健、张艺谋联手在丽江摄制了影片《千里走单骑》,并在丽江古城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映式。《茶马古道》 、《铁血高原》《一米阳光》等40多个影视剧组到丽江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和20多家省台播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丽江热。丽江、大理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基地。

(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云南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推出了丽江木府、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崇圣寺、聂耳文化广场、云南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等气势宏大、让人震撼,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卖点。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云南各地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土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云南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人才济济。闻名海内外的《纳西古乐》,就是纳西族人宣科运用现代商业手段进行运作,成功推出的民族文化品牌。《印象丽江》(雪山篇)600名演员全都是普通农民,来自10个少数民族;《云南映象》70%的演员也直接选自少数民族村寨。为了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文化精品,则聘请高手策划、编导。《云南映象》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印象丽江》则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联合执导。云南的旅游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也比较高。代表团所到州、市的接待、导游人员都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云南留下美好印象。昆明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大学等8所大专院校及7所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开设旅游专业和专科班,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备军。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丽江、大理等地抓住国家和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目标,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创新投资机制、创新管理思路、优化创业环境,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了党委领导、行业自律、政府管理、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让文化单位、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体制机制的创新,带来了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理引进云南盛兴集团投资3.63亿元,整体开发建设鹤庆新华村,将新华村建成特色明显、规模庞大的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丽江引进深圳能量公司,与丽江民族歌舞团联合组建了丽江雪山演艺公司,投资1100多万元策划演出了《丽水金沙》;引进北京映象公司投资2亿多元,推出《印象丽江》;与杭州宋城集团、浙江横店影视集团等文化企业达成协议,合作开展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影视基地建设,建成了观音峡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同时,引导和鼓励市内民间资本创办民族歌舞晚宴、动感丽江露天广场演唱、古城各类文化小型展览馆等文化企业,激发全民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一个多元的文化投融资体制已经形成。2006年,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9亿元,占全市GDP的8.9%;大理州文化产业增加值23亿元,占全州GDP的8.5%,文化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三、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借鉴云南的经验,主要向云南学什么?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学习云南重视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理念,学习他们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和抓结合上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韧劲。云南之行,让我们看到了差距。我市旅游与云南旅游相比,差距主要就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还不紧密。云南有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我市有独具特色的xx文化,而且毗邻长三角,邻江近海,承东启西,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我们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天条件和现实基础同这次考察所到的云南5州、市相比,并不逊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问题,各区县也都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市总体情况看,xx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我市的景区景点文化含量相对较低,尤其缺乏形象鲜明、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与旅游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当前,我市旅游正处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抓,打响黄山文化旅游品牌。为此,初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紧制定相关政策,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领导组,统筹抓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并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各相关部门依据这个意见,研究制定扶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进一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把发展文化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市上下都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居于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地位。这次我们到云南,也注意到有不少城市提出来“以文化生产力驱动经济生产力”,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断言,文化旅游必将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我们xx必须准确把握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顺势而为,争取主动,扭转把文化和经济割裂开来的落后观念,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理念,把文化旅游作为提升“xxx”行动计划、打造“xxxx”、实现“xxxx”目标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旅游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旅游发展第x次高潮的重要内容,也要引导全市各方面认清我市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基础,增强信心和决心。从现在开始,各级各部门要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视,认识上更加统一,措施上更加有力,行动上更加坚决,推动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跨越。

(三)把握重点快速推进,力争近期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有大突破。1、精心打造大型歌舞晚会。市里重点抓“xxxx”和“xxxx”两台晚会。xx、xx、xxx等区县策划中的演出项目也要加快节奏,早日投入市场。2、尽快推出“唱响xx一支歌”和xx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形象标识。3、进一步抓好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深入贯彻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注意把握好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的低水平开发,同时注意处理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防止资源的破坏和浪费。4、全面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理念,在全市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一到黄山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徽文化气息。通过注入更多的徽文化元素,不断提高现有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5、加快推进在建文化项目。尤其是徽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要保证质量,按期投入使用。

(四)找准结合点,尽快编制、实施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整合市内xx文化研究力量,共享资源,形成合力。以市场为导向,筛选出地方戏剧、民间艺术、xx名人、传统工艺、民俗风情、历代名人赞xx(xx)等富有特色的文化元素,组合、编创成文化旅游产品。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项目库,做到储备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以项目为载体抓招商、抓投入,集聚资本,整合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突出抓好一批精品项目,实现我市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通过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元投入”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一是把文化企业培育成规范的文化市场主体,使其在我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二是实现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重点引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到我市投资文化旅游业,特别是推出大投入、大制作的文化旅游精品。同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文化旅游业。三是促进旅游人才队伍提升素质。适应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落实人才工作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文化和旅游业高端人才;重视发现和启用民间人才、乡土人才,让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旅游发展中来,使文化旅游成为我市全民创业的亮点和特色。

【篇六:文化旅游工作情况汇报】

镇位于西北部,所辖31个村居,9.3万人,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镇区总人口2.1万人。我镇以“旅游引领、文化支撑、商贸促动、搬迁带动”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汉文化、水生态和特色产业三大资源优势,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全力打造“刘邦故里、古镇”,争创一流生态卫星中心镇。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9亿元,同比增长15.83%;工业总产值134.65亿元,同比增长38.82%;实现财政收入0.9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93亿元,同比增长14.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同比增长2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同比增长6.59%;农民人均纯收入7080元,同比增长17.75%;金融机构存款1.86亿元,同比增长21.05%;村集体经济收入126.6万元,同比增长4.75%。

我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鲜明特色

一是得天独厚的汉文化资源,镇素有“一帝三丞相,五里三诸侯”之美誉,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汉高祖刘邦故居,西汉开国元勋周勃、王陵、灌婴的故居均在辖区内。古迹有汉高祖刘邦时的“高祖饮马亭”、“泰山行宫碑”,明武帝南巡时的庙道口“宴饮楼”等,汉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刘邦、三诸侯民间故事源远流长,泗水文化、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沿泗水故道寺庙众多,寺庙文化浓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有独特的人文魅力。我镇依托丰厚的汉文化底蕴,超前谋划,高标规划,将汉文化融入到中心镇建设中,从外观形态、建设内容、文化层次等多个层面,建设具有汉风水韵特色的新型中心镇。

二是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境内大沙河、龙口河以及泗水故道穿境而过,境内有12000亩采煤塌陷地,水域面积达8000亩以上,湿地内芦苇荡接天连日,水陆植被四季千秋,珍禽异兽遍布可觅,别样的湿地风光着实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我们依托采煤塌陷地自然资源禀赋,规划建设十平方公里的湿地项目,着力打造汉风水寨、生态家园的湿地景观,从水质净化(尾水导流)、湿地景观、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大汉文化五个层面打造生态湿地。镇境内黄河故道长11公里,沿线形成了绿色长廊、瓜菜长廊、农业生态长廊、历史文化长廊,特色鲜明。

三是独具一格的特色产业。农业上的特色瓜菜产业,核心区位于大沙河西岸的刘寨、王三庄、朱王庄、程圩子、后王庄等十三个行政村,面积达5万余亩。推广了电热育苗、上架栽培新技术,京欣系列、中科2号、庆发特早红等瓜菜新品种,探索出“瓜-菜-菜、一年三收”的新模式,亩均效益提高到万元以上。园区内有占地100余亩的大沙河瓜菜批发市场,市场拥有集农民培训、新品种展示、电子交易、农资服务为一体的3000㎡的综合大楼和2000㎡的交易大棚区,不仅解决当地的瓜菜销售,还成为苏鲁豫皖边际的西瓜集散地,极大促进了我镇瓜菜产业的发展。工业上的纺织、塑编、铸造是我镇的传统特色支柱产业,境内有大小企业80余家,数量多,基础好,我们依托市场需求,顺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加紧技术更新,增强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实施了“两升级两突破”战略,推动纺织塑编行业及铸造业的提档升级、转型升级,并积极推动新能源建设,落户了两个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将采取与食用菌种植立体发展(在光伏发电项目空闲的土地上种植食用菌)的模式,既能解决土地资源的浪费,又能取得双重经济效益。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做法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导。我镇专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旅游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并落实场所经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充分依据独特的汉文化、地域文化和人文生态资源,突出“汉刘邦”、“三诸侯”品牌,把镇建设成为拥有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以“三古两园”为重要内容,具有汉风水韵特质的特色小城镇,彰显文化旅游、生态宜居、产业特色。在汉文化资源挖掘、湿地修复、空间布局、城镇发展几个方面做好文章,重点打造五大基地:汉文化寻根问祖基地、汉代旅游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新型光伏产业基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

二、高标建设,全力打造精品工程。产业的发展,最后都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的发展,我们先后开工建设了湿地、三诸侯广场、刘邦故居、汉韵风情园、汉街等文化旅游重点工程,为我镇文化局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湿地项目,湿地塌陷区占地11000余亩,其中水域面积达8000亩以上,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水质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野趣的生态湿地和纯真质朴的田园风光,极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我们依托大沙河、采煤塌陷区自然资源,突出“刘邦故里、古镇”文化底蕴主题,融合云、水、谣设计理念,从水循环治理与利用、水生态景观、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等层面打造生态湿地公园,目前已获得省级湿地公园批复,规划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休闲观光、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于一体的生态型湿地公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目前一期土方工程已经完工,道路和绿化工程正在实施,年底前一期工程将全部完成。二是三诸侯文化广场项目,三诸侯广场位于泗水故道之滨,投资近8000万元,占地100亩,主要挖掘汉文化资源,充分展现汉源史迹,弘扬两汉文化,全面展现两汉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的历史。三诸侯文化广场主要建设五大功能区:一是汉盛宝鼎区,展现刘邦一生的辉煌成就;二是汉风古卷文化区,建成书卷式标志建筑,展示一帝三侯大事记以及两汉文化;三是大汉诸侯景观区,建成汉高祖祠堂和三诸侯祠堂,雕琢陵母教子和周父授武等历史典故壁画;四是汉韵清波滨水区,建成镇国世纪宝鼎(泗水捞鼎处)、太史公(司马迁)寻访处、汉代双阙、金水桥等特色景点;五是汉字广场。该项目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已完成宝鼎、汉风古卷、疆域图、壁画连廊等标志性构造物建设。正在设计包括太史公寻访处、泗水捞鼎处、汉代双阙、金水桥等。汉代民俗馆及诸侯祠正在施工,年底工程全面竣工。三是刘邦故居项目,刘邦店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我镇谋划建设刘邦故居项目,依托现有资源,把刘邦故居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汉文化景区(汉代建筑群包括泰山行宫、刘邦大殿、刘邦故居、庙会长街等)、亲水别墅区、汉代民居群落、休闲广场。力争把刘邦故居打造成集汉文化、庙会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餐饮文化于一体的3A级历史文化旅游区。目前由镇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刘邦村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综合整治,房屋评估工作已经结束,正在作总体规划。四是汉韵风情园项目,汉韵风情园是一处集农事体验、汉代建筑、休闲垂钓等项目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坐落在大沙河东岸,投资8000万元,在原有1000亩的苗圃花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新建现代休闲农庄区,增加文化旅游内涵,打造高档花卉博览园。五是汉街项目,集旅游购物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汉街,是一处以汉代建筑为主体的商业步行街,位于复兴东路两侧,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600余万,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

三、严格督查,确保文化旅游工作再攀新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创新项目推进。全部实行班子成员包挂责任制,坚持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程序,一个项目一套工作班子,全程负责包抓落实。镇党委对各项工程进展情况实行一月一观摩,一季一评比,月月发通报,评比结果当场点评,当场况现奖惩,坚决不打和牌。以严格的督查、严厉的考核、严明的纪律推进各项工程进度,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我镇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刘邦故里、古镇”文化旅游目标定位,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我镇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功能完备、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三古两园”工程,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以古泗水为中轴线,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根据沿线古村(刘邦店)、古镇(集)、古寺(灌婴寺、寺、地藏庙、二郎庙、庙道口等寺庙)的整体布局,尽快出台总体规划方案,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动作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把我镇打造成为集汉文化、庙会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餐饮文化于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同时兼顾湿地与大沙河开发,加快推进占地9000亩的湿地公园一期土方、水利、水质净化、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大服务力度,推动项目按照节点顺利推进,确保年底前一期工程竣工。按照打造精品、建设亮点的要求,推进沙河沿岸汉韵风情园现代休闲农庄建设,通过融入休闲、娱乐、餐饮等现代服务业内容,增加文化旅游内涵,确保年底建成市级农家乐。

二是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和谐发展。突出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完善保洁、绿化养护方式,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保洁环卫质量。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健全垃圾收运体系,完善入户收集制度,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收运率达100%。加快污水管网铺设进度,实现镇村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三河一地”环境整治力度,对大沙河、龙口河、泗水故道和湿地进行集中整治,对河道内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对河道内的杂草、鸭棚、网箱、看鱼房、污染企业等违章建筑一并进行清理,切实清除污染源。

三是进一步发掘两汉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快湿地、刘邦故居、三诸侯广场等文化旅游重点工程的建设进度,全力打造一日游的标志性景观,通过汉文化景观带的建设,充分挖掘汉文化资源,展现汉源史迹,打造汉文化寻根问祖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充实汉风诗社、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汉文化研究中心等团体,使其成为汉文化发掘、研究与传承的有效载体。精益求精办好市第一家镇级文艺期刊《文苑》,不断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汉文化传播的平台。

本文地址:情况汇报范文
  • 分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