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14-12-08 10:53:41 | 来源:励志网

【篇一: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之启示

一、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两种公共领域模式的嬗变

当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之时,公共领域的宪政民主价值受到政治哲学领域、法哲学领域学者的普遍重视,并且研究探讨的势头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者不再局限于将此领域仅仅看成一种历史现象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性的概括。从阿伦特最早对此领域进行的系统思考到哈贝马斯在起源、转型、意义方面的纵深挖掘,我们深刻的领悟到两位学者在此领域带来了多么强烈的震撼!

(一)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

1、阿伦特公共领域概念的提出

任何一种政治理论都有它的时代背景,了解汉娜.阿伦特独特的身份背景和生平经历对我们把握公共领域有立竿见影的意义。20世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文化、政治、经济都经历了大幅度的调适和变迁。作为德国人的阿伦特,亲历了魏玛共和国的兴盛和落幕,目睹了魏玛政府民主代议制度的崩溃。生为犹太人,她也见证了反犹主义、纳粹主义、极权政治肆意横生的局面。秘密警察、集中营、高压迫害、意识形态控制等文明倒退的现象使她对于以自由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西方近代启蒙文明及其自由民主体制的持久价值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忧虑。西方自由民主进程中出现极权暴政的历史片段,使阿伦特发现:在社会处于经济入侵政治,金钱垄断权力,富人得势的现代西方社会内部,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无限扩张和财富积累方式造成了一批漂泊流离、孤独无助的充满激情和欲望的普通公众,权力由富人阶层操控,政府不过是为资本家看家护院,与这些普通民众基本隔离,生活需要毫无着落,强烈的政治诉求无处伸张,公共生活无处可寻。代议制取代了作为个人的公民参与权,无数个声音被个别社会精英代表,个人疏离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萎缩直接导致民主制度弹指可破,这也是她转而对人类公共生活典范的希腊城邦组织充满幻想的重要原因。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条件》中,她通过分析人的条件、极权主义起源和现代宪政困境等问题最早为公共领域理论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资源。看到纳粹的极权统治破坏人类公共生活、摧毁公共领域的时刻,阿伦特表现出对古希腊公共生活的憧憬,因此在理论上建构起一个以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为背景的古典式公共领域模式。

(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历史背景

哈贝马斯在继承阿伦特对古希腊时代公私领域研究的成果以及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之后,又将此概念移植到后来的历史环境中。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进行分析,完全超越了阿伦特的历史框架。他的贡献在于将阿伦特的公共领域概念移植到现代社会,深入考察了公共领域的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功能转型,并将此概念作为评判当代社会的一种抽象标准。通过研究公共领域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内部如何实现的过程,构建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类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特指十八到十九世纪初英、法、德三国出现的以批判性的公众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当公众的规模逐渐扩大,小型报刊已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大量的书籍、杂志、报刊涌现出来,新式的媒介也应运而生。公众交往网络扩大到报刊杂志以外的非官方机构,如社团、沙龙、出版社等。还有德国启蒙运动后期产生的社团组织也构成公共交往的理想空间。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新相结合促成了大众传媒的兴起,但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传媒的发展逐渐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原来作为公众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渐渐演变成社会精英作秀的舞台。私人商业利益入侵公共媒体领域,大众传媒进入规模生产的商业化时期。业主关注的是每天的营业额,而不是报纸、书刊上是否说了真话。随着大众媒体的形式、组织、销售方式的变化,公共领域由受过教育的市民组成的文学公共领域转变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公共领域。广告和电子媒体的大量运用,公共领域呈现商业化、集中化,原本反映个体声音的领域被政治人物和商业精英领导,新闻和资讯被有意识的操作,公共性原则的中立特征被极个别人破坏。新闻业为私人利益入侵公众利益打开了一个缺口。由此,大众传媒被控制就等于公共领域被控制。到了十九世纪末,国家垄断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使得公共权力直接介入私人事务,私人势力也有可能直接操控政权,两者的交融,造成公共领域走向崩溃。后来的交往行为理论也援用了阿伦特的研究成果,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劳动”和“交往”的严格区分也深深地受阿伦特著作《人的条件》的影响。

二、市民社会语境中的公共领域理论

(一)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历史之源

1、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

提到公共领域就不得不提到市民社会,二者的微妙关系一贯被作为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市民社会,“civilsociety”一词常被译作:“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最早能够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以城邦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古典城邦制度中,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或者城邦国家没有严格区分,而城邦国家就是古典型的公共领域。由此可知,市民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包括了公共领域。目前学界大多从实体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市民社会,一是强调“公民自由交往的领域”,即公民走出家庭作为一个自由人在政治公共生活中的言论和行为。另一种则强调市民社会蕴含的道德价值,即一种相对与野蛮社会的自由、文明的生活状态。

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这对既依赖又对立的概念中,根据市民社会是否包含政治参与活动的线索将市民社会分为三种形态,其一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极为推崇的、以及西塞罗将文明政治共同体引入的古典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在这个理论形态中,市民社会指涉一种城邦国家。家庭是城邦生活的基础,驾驭家庭生活是获得城邦自由的前提。从城邦兴起以来,城邦是最能显示人的能力的政治共同体。我们不可避免地直接用政治性来界定市民社会,公民主要通过平等自由的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以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其二是黑格尔在国家和社会分立的基础上界定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形态,他将政治成分从中剥离。黑格尔根据他的伦理理念否定了这种社会形态,因为在他看来市民社会仅仅是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形成的“需要的体系”。很明显,这时的市民社会转向了经济领域。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的前提下获得的、独立与政治领域的、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领域。马克思紧紧追随这个理念,第一阶段将其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第二阶段从生产关系总和的抽象两步来批判、改造和发展了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把政治国家之外的一切领域划归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公共领域转型

1、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

早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民社会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的基础之上。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个体为满足物质需求而从事生产劳动的私人领域,而国家则是一个公共权力领域,主要以管理和统治、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为目的。在中世纪晚期的统治形式中,社会再生产和政治权力原本是整合在一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商主义盛行,市场不断获得自由,生产从公共权威的统领中解放出来,生产和交换变得越来越私人化,公共权力也将经济管理职能交给那双看不见的手,但法律和行政方面的权威都被收归公共权力机关。商业社会本身是个平等交换的领域,商人阶层看重的是经济利益,身份和等级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由公平的交易。社会秩序不再限于政治权威的统摄,市场规律已经足够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小商品经济模式中,商品所有者之间地位平等,交换自由,没有人有足够的权力控制社会的事务。整个经济生产和消费的循环遵从自由竞争和价值规律,供求关系保持高度的平衡。市民社会与国家彼此分立,国家对应政权体系,市民社会则包括市场领域、文学公共领域和家庭。公和私界分清晰,互不干涉。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随着寡头垄断的联合趋势不断增强,干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当“自由主义的宪政国家”让位于福利国家。社会再生产过去受私人支配的领域,现在逐步失去私人特性而成为一个职业领域。随着这个职业领域的独立,家庭领域日益丧失了它塑造人类内心世界的功能,开始萎缩并退守自身。工作之外的时间才真正属于家庭领域。这样,家庭与生产劳动脱离了关系,这使得家庭的基础大受其害,家庭财产被个人收入所取代。家庭丧失了生产和经济功能,也就失去了承担风险的可能性。失业、事故、疾病、养老以及死亡等以前都被作为私人风险由市民家庭来承担的,在福利国家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同样,当私人冲突无法在私人领域解决时,公共权力开始介入私人领域,比如在服务行业,国家自身以生产者和分配者的身份直接参与其中,接手私人领域产生的各种冲突和争议,公共权限开始向私人领域转移。前者屈从于“国家的社会化”,后者屈从于“社会的国家化”。家庭功能的退化折射出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29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29

(二)“公共领域”理论的中国意义………………31

1、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探讨…………31

2、近现代中国的公共领域…………34

3、建构现代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37

三、“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及其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民主宪政价值

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同时又以商谈民主对“公意”的形成提供正当性的依据,使公共领域的研究具有了普世价值。成熟的公共领域为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机会,能够改变、拓展和批判性地筛选外界传来的价值、观念,均衡他们的利益,使他们的利益获得普遍的有效性。公共领域在国家和社会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是政治功能,在国家和社会之间架起理性沟通的桥梁。个人的呼吁声调微弱,调和成集体的声音对政府的民主决策进行商谈性的审查与批评性的检验,必然影响当局者的政治决策。通过这种开放、平等、自由和有效的政治辩论形成的民主商谈机制,为政治合法性的规范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具有道德内容的程序合理性通过公共领域与生俱来的自由、民主、开放的特性吸引着主体间的商谈。批判、商讨和参与机制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动员与制度安排,把公众的政治热情调动起来。既避免了政治冷漠,又能够防止集权主义暴政。公共领域以批判和开放为其特征,更以自由、民主、正义为基石。

其次,公共领域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和人权的保障。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人的原初的社会形态---人身依赖关系,在这种形态中,人的生存领域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第二大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财富的交换、各种欲望横行以及自身全面发展的体系。第三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利用共同的劳动创造财富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第二阶段,人被物质所异化。异化是资产阶级利用丧失了劳动资料的无产阶级的创造财富的结果,私有制使劳动变成劳动产品,人因异化劳动丧失人本身的类的属性而自我异化成商品。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作为一个类的社会动物,凭借社会需求体系自由自觉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摆脱了仅为自己生存而活动的束缚。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唯利是图成了它惟一的生存法则。无产阶级仅为单纯的生存而挣扎,把类的生活变成了生存的手段;因此,无论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丧失了生产和生活的自由,都陷入了丧失人之本质属性的困境。因此只有在公共领域中人才是真正的人,在其中,人和人处于最大限度的开放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在场的人互相能够感知对方,使得一个人全方位的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保证了这个世界和人们自己的现实性。在这里,人们相互平等对待,所有的社会成员也因此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在此条件下,人权才能得以保障。

结语

哈贝马斯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政治哲学思维创建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学界引起极大轰动。公共领域理论体系庞大,思想深刻。哈贝马斯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发展和瓦解做了历史性的探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借助交往理性和商谈伦理,在新的范式基础上重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将它继续向前推进。本文通过分析公共领域的起源、类型、发展、结构、意义,运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理清该领域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价值性特征。从一个根植于西方文化理念的特殊领域挖掘出它的民主宪政价值,并结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特殊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说明构建现代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篇二:金融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通过近30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如今我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期我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的改革措施,人民币走向储备货币的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一重大国际金融战略,如何全面的了解这一战略的利与弊,如何利用当前的国际局势使这一战略更顺利的开展,扬利除弊,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话题。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含义,随后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弊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想要成为真正的强国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金融实力。无论是历史表明还是在理论分析,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强。具体地讲,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币“强”。目前中国就这一点还是有所欠缺的。“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强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的利益。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而且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向他国无条件的借钱,而美国政府只需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还清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而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的一方或者承担汇率波动的冲击,或者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币“弱”,不管实行哪种汇率制度,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丁美洲多次遭遇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强国”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对于货币的国际化概念的界定,按货币功能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我们下面通过一张ChinnandFrankel编制的国际化货币的功能清单(见表1)来直观的阐释。

国际化货币功能

货币功能官方用途私人用途

价值储藏国际储备货币替代(私人美元化)和投资

交易媒介外汇干预载体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结算

记账单位钉住的锚货币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

根据这份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具体来讲,它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由区域化到国际化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建立区域金融架构。中国已经成为清迈倡议框架下最大的双边互换协议的资金供给者之一,同时也积极参与区域多边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在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中,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用于双边互换协议的支付货币。截至2007年7月,在清迈倡议(见表2)框架之下,中国已经分别同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签署了双边互换协议,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中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签署的互换协议使用本币支付,其他协议也能够使用美元支付。

表2中国和其他“东盟10+3”国家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截至2007年7月)

BSA单向/双向货币协议总额状况

中国—泰国单向美元/泰铢2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1-12-06

终止日期:2004-12-05

中国—日本双向人民币/日元

日元/人民币6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2-03-28

中国—韩国双向人民币/韩元

韩元/人民币8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2-06-24

中国—马来西亚单向美元/林吉特15亿美元签署日期:2002-10-09

中国—菲律宾单向人民币/比索2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3-08-29

正日期:2007-04-30

中国—印尼单向人民币/卢比40亿美元签署日期:2003-12-30

修正日期:2006-10-17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给东亚各国经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亚各国普遍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货币金融合作提高各国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才能有效抵御和化解金融海啸的消极影响。可以说,国际金融风暴生客观上推动了包括货币互换在内的东亚货币合作的深化。2008年以来,东亚货币互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先后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尼等国以及区域外的白俄罗斯、阿根廷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6500亿人民币。此外,货币互换的多边化版本区域外汇储备基金的筹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

货币互换的拓展客观上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的区域化是实现国际化的必要环节。我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促进周边国家在贸易活动中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和储备功能,加快人民币成为区域主导货币的进程。目前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选择以东亚地区为基础和平台,坚持从区域货币到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举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企业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有利于双边贸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更将有利于人民币向国际化方向的推进。时隔3个半月,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和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货币互换到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但总体上看,人民币仍然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境外使用还局限于跨境流通,取决于人口的流动。真正的国际货币应该融入物流和资金流中去。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按照由区域到国际的战略思想不断前进。

三、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将货币国际化利益按不同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相关数据的核算可以计量出来的经济利益,二是难以量化的经济利益以及超出经济范围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总利益即为二者之和。

1.可以计量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1)国际铸币税收入

国际铸币税是指当一国货币国际化后,货币当局凭借其发行特权,从外国居民那里所获得的可量化的发行收益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货币发行收益巨大但发行成本却微不足道,国际铸币税收入相当可观。美国是国际铸币税的最大受益国,据专业人士计算计算,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获得的国际铸币税收益高达9530亿美元。目前我国拥有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这实际相当于对发行国政府提供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巨大的财富损失。如果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不仅可以减少因大量使用外汇而造成的财富流失,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行人民币筹集资金,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根据国内学者钟伟的测算,如果人民币的购买力在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那么人民币的铸币税收入可保持年均25亿美元左右。

(2)从境外储备资产的生产成本到金融运作的净收益

对铸币税的研究表明,货币当局可获收益的多少取决于它使人们持有货币或者其他资产的能力。这意味着当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主要以银行存款或国债等形式存在的时候,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为之提供一个正利息补偿,这种非零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发行国的国际铸币税收益。进一步来讲,如果存在足够多种类的国际货币可供选择,或是持有储备资产的形式足够多样化,则国际铸币税收益可能因为竞争而消失殆尽。

事实上,国外央行持有的境外储备资产,无论是以存款形式还是以国债形式存在,都意味着为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银行体系及其政府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引用和政府财政支出机制,这部分资金必将转换为可贷资金并带来收益。而且,国际货币所执行的交易媒介等职能必然通过发行国银行体系所提供的结算和支付服务来完成,这也为相关金融机构带来了佣金收入。

2.其它类型的货币国际化收益

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不只是国际铸币税收益和运用境外储备资产投资的金融业收益,更多的是为国际货币发行国及其居民带来许多难以计量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当本币成为国际货币以后,对外贸易活动受汇率风险的影响将大大减少,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因交易成本降低而更加顺畅,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运作效率有所提高。

(1)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

绝大多数跨国货币收支,如国际贸易中的货款结算,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借贷和本息偿还,都是由国际货币来参与的。因此国际货币成为了一种紧缺的资源。而要得到这种资源,其他国家就必须与国际货币发行国进行贸易往来,开展经济合作。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直接用本币计价、结算,十分快捷,有利于其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还给本国进出口商、投资者及消费者带来很多的便利,使其在从事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以大范围的使用本币而免受外汇风险的困扰。对进出口商来说,汇率风险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规避它的最好办法是用本币计价、结算。这样做,一方面能使该国进出口商免去了对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便于对国外进口商提供本币的出口信贷,从而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往来,货币国际化必将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贸易创造便利条件,提高经济效益。

人民币国际化后,大部分国际贸易结算可以采取人民币进行交易,避免频繁的货币兑换所带来的交易成本。根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洲货币统一每年节省的货币兑换成本在400亿美元左右。由此可得,美国历年所节省的货币兑换费用是可观的。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居民出境旅游将更加便捷经济。我国政府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也可以提供人民币信贷。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对外投资最大的障碍——外汇资金的供给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内投资商可以直接利用手中的人民币对外投资,投资能力将大大增强,同时也降低了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促进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家交流的发展,尤其是推动我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2)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声望

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和世界中央银行,一些国家的货币同时担当着国际货币的角色。建立在一国或几国“国内货币国际化”基础上的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内在地规定了国际汇率制度的不平等性。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由美元、日元、欧元组成,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体系,发达国家由于掌握了货币话语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反,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历史的原因,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减少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对我国的影响,一旦人民币完全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也会做出重要的贡献。

货币的国际化往往意味着该货币发行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在国际货币及金融政策协调中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增强一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掌握了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和调节权,将使那些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中国经济的一定依赖性,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政策变化也将对那些国家产生影响,从而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心地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后,成为国际结算的货币之一,可减少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对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的过分依赖,从而增强中国防范外部金融冲击和抵御“货币入侵”的能力。

货币国际化并不只带来了经济利益。人们对货币的追逐,表面上是对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实际上则是对隐藏在货币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文化意识形态的某种自自愿的服从。因此货币国际化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给货币发行国所带来的好处自然也是多层次的。

(3)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融资

由于发展中国家“原罪”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甚至是国内市场上错款和获得长期借款。(Eichengreen和Hausmann,1999年)。具体来说,就是无法以本币从国外市场上借款是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对那些持有外币债务的国家来说,他们无法从总水平上降低货币敞口风险,因而大多数国内贷款者将不得不面对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不匹配问题,从而面临更大的外汇风险。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经常项目出现赤字可以通过境外流入的资本进行融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经常项目赤字的相关度将下降,美国在多年出现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的情况下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当然,对于经常项目赤字,还可以通过本币发行便利的进行融资,但是这种国际货币的特权不能滥用。同时,由于经常项目赤字的融资渠道更为宽泛,我国可以降低外汇储备水平,分流部分外汇储备资源以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

(4)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

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突破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贸易及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而汇率稳定则贸易顺差更大,进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大,国际利益冲突也将加剧。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但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会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加而有相同比例的提高,反倒是持有成本增加不少。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的清偿力将可以用人民币来实现,这样将大大减少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四、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给中国带来丰厚收益,对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效用。但是中国在获得上述利益的同时,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

(1)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货币逆转的风险

铸币税的区域延伸表现为货币职能延伸到发行国范围之外获得货币发行收益。在国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高速流动的条件下,货币国际化在理论上存在可逆转性。这意味着货币国际化在带给发行国利益的同时,也使发行国承担者着巨大的风险。信用货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经济体对该货币的信心与预期,最终取决于这种货币的运行效能。信心与预期具有“双向强化”特征。对货币国际交易媒介能力的乐观预期使强币更强,进而使国际铸币税收益扩大;对货币国际交易信心的不足导致对该货币国际地位的悲观预期,从而影响其国际地位。在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中,在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效率充足,能够支持货币迅速转换的条件下,当一种国际货币的国际竞争力预期悲观时,货币持有者会通过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在不同得储备货币之间迅速转换。这种国家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的可选择性决定了货币国际化的可逆转性——经济体可以选择一种货币,也可以放弃它而转向另一种预期乐观的货币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国际货币市场上的风险溢价及其引起的货币与资本套利行为是国际货币可逆转性的最佳诠释。

另外,国际货币的选择,会由于货币替代问题,带来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对称甚至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这一点在美元化国家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元化相当于美元化国家放弃了货币主权而达成了暂时的货币统一,但由于经济实体政治的独立性及其经济周期的差别性,决定了货币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利益不一致。货币发行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难以全面照顾美元化国家的利益,甚至所制定的货币政策带来美元化国家的利益损失,只要货币接受国与货币发行国处于经济运行的非一体化状态,这种情况就必然存在。

当货币区域内出现极度的利益不均与成本分配不公时,货币合作收益就难以弥补为合作而支付的成本,原来的利益均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新的合作形式(不合作)就成为新的选择,拥有政治独立的国家政府则会重新选择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逆转就不可避免了。国际货币的逆转必然给无论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接受国都会带来巨大损失,对于货币发行国而言,货币国际化逆转是百害而无一例的,而对于接受国而言,放弃一种货币作为清偿货币或媒介货币,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是获得更大的收益。

(2)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政策只受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货币政策所调控的也只是国内经济;而开放经济下,外部经济变量也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资本国际间流动变得更加容易,流通成本更低,这就为投资资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流动将对我国资本市场利率产生影响,资本流入会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在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的情况下,市场利率面临上升压力。同样,资本的流动也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而引起人民币汇率波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影响,国内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例如,为了应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市场利率时,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方便地从境外借入大量的人民币资金以满足客户的借款需求,其他逐利资本也将迅速流入;相反,当施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又会引起大量资本外逃,极大地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

(3)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面临更大的货币需求和汇率波动

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其货币将被许多国家储存和使用。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此外,由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后,将允许外国居民获得本币资产,外国居民如果大量购买本国资产,资本的大量内流就可能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这将影响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贸易收支的平衡励志网http://wWw.qqZf.cN/。人民币在境外大规模流通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难度。当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后,将对国内的人民币汇率形成重要的参照,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为复杂,准确地评估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和影响人民币汇率长期因素的难度更大,干预人民币汇率也就较为困难。

(4)人民币国际化将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减弱甚至失效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降低本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国际货币作为本国的货币和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货币国际化之后,本国货币与国际金融之间的一体化程度将增强,这样,国内的货币政策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内外均衡的冲突”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实施将受到国际因素的制约,货币政策的制订,不能仅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要顾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将人民币视作为锚货币,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发生相应变化,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货币政策调整的适当时机。

储备货币发行国不时发现在实施国内货币政策时会受到国外本币持有额的钳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际上持有其货币的数量越大,国内金融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同时,由于取消了货币壁垒,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可随时传递到国内。

总而言之,一国货币国际化像一把双刃剑,既给该国带来各种成本,同时也给该国带来诸多利益,但是国际化带来的利益远远大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意味着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证明。而那些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的背后屡屡浮现的美元货币交易的影子,则再三提醒我们:“美元这种制度工具,实实在在有着对于其他国家制度和文化‘侵入’的味道”。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货币国际化近年来一直被视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揭开国际货币面纱,重新审视其背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甚至文化冲突时,或许不得不承认,谋求货币国际化的动力已不仅仅源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某种程度上讲,欧元的崛起以及新兴国家对本国货币国际化战略的执著,也可以理解为捍卫自身利益、抵制国际货币“先驱者”的一种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或许可以有所启发。

【篇三: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目的论指导下之文学翻译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1987年被第一次引入以来,对国内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目的论在国内受到广泛好评,而并非西方翻译界的毁誉参半是有着深层次的社会背景的。具体来说,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逐渐成为了经济生活的主要角色,商品交换行为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经济主体加快速度将商品推向市场,获取资本积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翻译目的论恰好迎合了市场心理,将翻译者从原文文本中的挪锁中彻底解放出来,转而由目标语受众者、或是翻译发起人的心理感情入手,创造了一大批“脍灸人口”的翻译作品(以非文学翻译作品为主,例如在198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快餐连锁店品牌KFC,其“肯德基”的译名虽在意义上与炸鸡出身的快餐店无关联,但是却朗朗上口,深入人心)。翻译目的论由此自觉不自觉的成为了商品经济大潮下外文资料翻译的理论支撑器,得到了广泛赞誉。因此,相比较西方翻译界专注于理论本身而言,国内翻译界更注重其实效性,这也就解释了国内对于翻译目的论的研究相对单一、简化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述,翻译目的论在经济领域非文学翻译方向得到了全面展幵的应用,然而在经济效益较少的文学翻译领域却受到了冷遇,甚至出现了研究的空白。寥寥几篇著述也都有着明显的“硬伤”,诸如:在缺少文学翻译实践或者缺少展示文学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谈论目的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文学翻译翻译实践不具备原创性;对于理论认识不够深入,用非文学翻译的眼光看待文学翻译,人云亦云等等。这也使得国内一些学者断言目的论并不适用于对文学翻译的指导。那么翻译目的论究竟能否指导文学翻译,尤其是指导英译汉的文学作品呢?先就前一个问题来看,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的“专家”地位,提出译者有权力根据需要对于源语言进行删减、整理以达到各方面期望,一些激进的功能学派甚至宣扬译者地位超越原作者,从而将该理论直接引入了行为学的探讨范围。当然,本文作者并不赞成这种过激的理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文学翻译当中译者的地位之高是显而易见的:一份工程合同也许仅凭高中生在网络的帮助下就可以顺利完成,至少不会影响文件的可用性。但这也就意味这合同翻译者门滥之低,当然能够胜任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就译者的地位来讲,也就越微不足道。然而一部文学译著就不同了,能够执笔者寥寥,译本能够留册的也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从这一点来说,文学作品的译者们“专家”地位更显著,并且这种显著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地位上。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的译者们文化知识更丰富,即掌握的理论武器更多,这也为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提供了客观保障。而从主观来看,暂且不论翻译发起方、受众读者的心理期望如何,文学作品译者通常具有较为强烈的个性表达诉求和与众不同(往往也是超越大众)的文学解读能力,这些因素会不断的驱使译者对原著进行调整、修改,以便创作出他们心中上乘的译作。综上两个方面,翻译目的论是最适合用来指导文学翻译不过的了,尤其以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的较为缓和的目的论来看,简直就是为指导文学翻译而生。那对于第二个问题:翻译目的论能否指导英译汉的文学翻译实践呢?本文作者通过对于翻译目的论的学习与思考,希望在文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做出一些尝试与探索。单从翻译目的论本身来看,就如同“宇宙”的含义在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眼中不尽相同一样,甚至在研究目的论学者群体内部,也有着不同、乃至较大的分歧。因此,本文作者以诺德(ChristianeNord)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试图向那些分歧较小,或者己经得到传承的理论部分靠拢,在取得共识的理论成果内进行翻译实践。

关于文学翻译的选材,本文作者坚持下列原则:一,译文原创性。源语文本在可搜索范围内不存在译本,最大程度排除翻译干扰。二,源语文本尽可能接近目标语读者。选取那_较为贴近目标语读者的作品,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理解作品内容,并为译者提供更大的再创作空间,更好的发挥诺德提倡的翻译行为应坚持目的指导(purpose-oriented)这一理念。三,将翻译的忠实原则放在重要位置。忠实(loyalty)作为诺德所强调的“功能加忠实”(functionplusloyalty)(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2001)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译者对于目标语读者感受的忠实,对于翻译发起者的忠实,对于源语作者的忠实,更代表了译者对于自身的忠实。诺德提倡的忠实“远不止原文与译文相对等这样简单,而它是一种人际范畴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Nord,1997,166-167)。就最后一点来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感受到了源语作者对于战争中人物心理梦境一般的描述,感受到这种梦境如同无尽深渊一样的循环往复,在这样心绪的影响下,译者尽其所能将这样的梦境体验再现于译文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对于自身感受的忠实(即所谓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

二、原著概况

《中国士兵及其他》(TheChineseSoldierandOtherStOfies~)为英国语言学家、军旅学者、小说家、诗人、历史学家、传记作者罗伯特《白英(作家罗伯特?白英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抗战时期的昆明和重庆居住过很长一段时期(这也成为小说中主人公辗转的城市),与诗人闻一多是为挚友,曾在1943-1946年于西南联大任教,解放战争.初期前往延安采访到毛泽东并写下《毛泽东-红色中国的领袖》,事实上他也为孙中山写过传记。)所著,由英国风车书版集团(WindmillGroup)于1945年首次出版发行。此书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牵头作为翻译发起人,连同剩余19本以旧中国为历史背景的英文文学作品一起,列入出版计划。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北京市属火型国有独资的文化企业,成立于2009年5月28日,前身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批准组建的首批七家试点集团之一,拥有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十月》、《父母必读》、《少年科学画报》、《北京卡通》、《夜北京》杂志社。此次列入出版计划的20本国外译作大都成书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由于阶级感情的缺失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作家笔下的抗日战争也许不是以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方式展现出来,但是,应出版社要求,译文应最大限度的与原著接近,力求让国内广大读者通过此次出版计划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1949年以前中国国内的社会状态,达到中西文化在一个历史结点上的充分交流。

—、引言……………………………………1

二、原著概况……………………………………3

三、理论概况………………

……………………4

四、翻译目的论在译文中的运用……………………………………6

五、翻译心得体会……………………………………13

六、结语……………………………………14

五、翻译心得体会

目标读者(按照作品类型、题材以及写作特点推断)为喜爱外国文学作品,并期望对解放前国内社会状态有所了解的群体,此类型读者群一般具有较高的阅读及欣赏能力,对译作作品的流畅度、文学性有一定鉴赏眼光。这要求译者在必要情况下对原文做一定处理,力求在逻辑、连贯度和可读性上达到目标语读者的心理期望。本文作者选取了本书开篇之作《中国士兵》(TTze作为翻译分析对象。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罗伯特以抗日战争中第三次长沙战役为背景,将战争设定为写作的发起点,围绕一名叫方天剑(FengKien-tien)的战士,讲述了他在战斗前后的经历,然而小说却并不局限在一般报告文学的框架之内,作者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人物内心状态的描写当中,从一定程度上淡去了一般战争描写中浓重的意识形态刻画,略去了对战双方关于胜负的纠结,而着眼于参与到战争中的人,关注人在扭曲的混纯体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欢乐。将人性的挣扎作为小说的主题,也使得战场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士兵》和作者另外两篇《永远的中国》(ForeverChina)以及《中国的觉醒》(_ChinaAwake)同为日记整理出版,故事的完整性上大不如其他大部头作品,事实上故事也只截取了主人公的一段战斗生活加以重点描写。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从受众读者的角度考量,消除作品的片段感,增强逻辑性。从写作风格来看,作者采用大段的叙述性描写,穿插少量人物对话,运用类似意识流的叙述手段,将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把读者拉入主人公不断闪现的梦境、幻想当中,从而表现出战争对人的影响,或者说创伤。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作者的创作感受,重现作品里现实与梦境、生与死、理想与爱情、幻觉与当下碰撞交融所展现的画面,真实记录自身作为源语读者的心理体验,时刻不忘努力将同样的阅读体验通过译文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原著在细节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微调,这使得部分段落的译文无法逆向追溯,表面上造成了不忠于原著的印象。这一点也成为翻译作品最大的遗憾。然而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感受,这种对于细节的微调又显得极为必要。尤其是在对于景‘色描写的部分段落,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改写和结构重新排序,对原著进行最大程度上的润色,使得这一日记体小说作品更符合独立发表的标准。

六、结语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奇斗艳,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目的论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开始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解决了其他翻译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根据目的论所述,翻译的目的可定义为:使翻译能满足特定译作读者群的意图。以目的规则作为第一翻译规则,是翻译目的论的核心,也是本译文的指导思想。在对《中国士兵》的翻译中,基于原文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刻画,在翻译实践中验证了翻译目的论,明确了翻译行为的目的。根据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而不是等值的原则,采取多种策略,避免了生硬的直译,更好地服务了目的语读者。作为翻译理论界重要的理论突破,目的论在翻译行为中有着独特的优点。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自身局限性。如果只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和读者及其文化语境的因素而抛开原文,则会损害原文的艺术价值,忽略原文本的语言学的性质和对原文本微观特征的再现。且我们应该牢记原文也是评判译文的标准之一。由于笔者所分析的例子仅仅是一部英国文学读物,因此题材相对单一,代表性不够。但期望本篇论文的某些方面能够对今后文学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帮助。最后,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各家之所长,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实现原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语言转换以及文化转换。

【篇四: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和敏感性,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发展语言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交际化内容的输入量,探索符合培养现代化人才要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当前,随着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充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进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和内容,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我通过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深深体会到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什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多媒体课件)是将计算机作为主要教学媒体,直接介入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密度高,容量大,直观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多功能全方位地虚拟真实情境,为教学提供互动空间,同时还能对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多媒体技术为构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

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还要不断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例如,我在制作课件时,对于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和在制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并不了解,为此也经常徒劳无功。后来我咨询了计算机老师,把这些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解决,在以后制作中基本的操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表现出学科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合作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来提高课件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小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因而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思维敏捷,积极主动。计算机声像兼备,既直观又生动,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的兴趣就能大大激发出来。

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产生整体效应。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作为教师,我深刻体会,在教师使用传统的学具授课时,学生的积极性远不如教师授课时使用生动的课件。因此教师应该在现代化手段的下,将多媒体教学深入每个教学点,让学生在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件作为创造更多元、更高效的教学模式出现。多媒体在教学中,即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课外辅导,他所显示出的巨大优势往往令常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

如在教学“CanIhelpyou?”这一语言时,通过计算机设计了几个情景:

(1)小花狗到小猫的水果店去买苹果。

(2)一位少先队员帮助一位老爷爷过马路。

(3)一位游客到明珠大酒店登记住宿。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熟悉了“CanIhelpyou?”而且知道使用这句话的具体环境(什么时候说),它所表达的意思(怎么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句子的用法。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既要考虑所处的场合,又要使所表达的内容前后连贯,也就是要把符合环境要求的一些句子组织在上下连贯、前后呼应的语篇中。在学习“CanIhelpyou?”句型时,根据前面设计的情景,我们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使学生自动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如“Thankyou./Thanks.”和“Youarewelcome./Notatall.”等句型和单词,并将它们用到现在的情景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还复习了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知识整合、灵活运用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将基于相同主题的学生现场表演与计算机虚拟环境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唱起来,使课堂成为真实的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场所,调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他们投入自然、自由的语言交际氛围,使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轻松创设各种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良好的导入新课。

一般来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课题,如人物称呼、颜色、购物、喜欢什么,会干什么、打招呼等等。这些话题都由每一单元的主情景图导入,这个情景图的作用是一个单元所有知识的总揽,教师可以据此来告知学生在本单元需要学习那些东西,并逐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因此,单元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每一单元其他环节完成的好坏。但要做好导入,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其相关的背景知识,创设相应真实的语言环境,方能紧紧扣住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传统模式导入,无非通过图片讲解,放录音对话,若由老师解释相关语言背景等方式,很难营造一种真实氛围。而利用课件,则可以多管齐下,向学生真实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摆脱母语羁绊,充分调动眼、耳、脑、口等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的语言习得环境”,使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PEP教材四年级下册《Isthisyourskirt?》一课的导入,我通过相关软件截取乐光盘上的一段关于衣服的视频。这段视频向学生展示了橱窗里五颜六色的衣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呈现内容的重点是要学习的各种衣服。学生兴趣很高。当然不同话题的导入方式也不一样。如“CountryMusic”一单元,可利用音频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如“CountryRoad”再配上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引出Countrymusic和countrysinger这一话题。再比如四年级下册有关天气《It’swarmtoday》一课,可剪辑一段反映飓风登陆前后的音像资料,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飓风的危害,将其带入真实的情境之中。这些生动直观的导入方式,都能积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突破英语教学的重难点

目前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生成,最基本的是知识与技能,在知识与技能当中需要教师去突破重难点。如何突出重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若处理不好,一节课收效甚微。在传统教学中,一些抽象、难以用言语来描述的问题,通常让许多老师感到棘手。而多媒体课件由于其形象直观特点,能使抽象东西形象化,既突出重点,又能使难点化难为易,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牢,兴趣盎然,增加美感。

在语法教学上,多媒体课件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满堂灌”、“一言谈”,但由于语法的抽象性、枯燥性等特点,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学生也记得精疲力尽,效果也不见佳。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具体生动画面来呈现语法知识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再结合语言结构进行交际,使学生在大量操练中不知不觉地熟悉,进而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而轻轻松松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效果。

如PEP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2学习为两个不认识的人作介绍:

WuYifan:Mom,thisisMike.

Mike:Goodafternoon!

Mom:Goodafternoon!

Mike:Nicetomeetyou.

Mom:Nicetomeetyou.

如果用照片或手势来呈现对话,

就需要教师用一个人的声音去模仿三个人的对白,这样容易引起角色混乱。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呈现该内容:设计制作一个情境课件,在课件中设计出动画及整个对话内容。这样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该会话内容,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无须教师费神讲解,学生通过实例,很清楚地知道了如何介绍他人认识,如何和初次见面地人客套。此外,再在课件中设计一些相关对话出现在学生熟悉的环境。校园,广场,电影院等,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运用,而这些场景中的英文标识也增添了英语会话的氛围,使整个的呈现环节可以促使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

多媒体课件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大多由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语言实践机会少。尤其有些课程语言点多而繁琐,40分钟下来,教师的板书密密麻麻,学生也只能机械麻木地记笔记,对一些知识点只能囫囵吞枣,根本来不及消化,就更谈不上对语言的运用了。而多媒体教学正好能克服这一缺点,它可事先把重、难点,课文、板书要点、练习题等一并存入计算机网络内,并可用其超文本功能,任意调用,反复重现。这大大节省了讲解和板书时间,避免了教师对重难点繁琐的讲解。这样教师可以精讲多练,加快课堂节奏,为新材料,知识点的操练巩固腾出了时间,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对于复习课大容量呈现,大容量练习也是相当有效的。如PEP教材三年级Unit5,学习一些食物。食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如果把学生熟悉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的标识以及所出售的食物用图片再现出来,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再适量增添一些适用的词汇,如McDald’s,KFC,Frenchfries,soup,pie等,尽管增加了信息输入量和难度,但再情感因素被积极调动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通过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顺利完成以上工作:首先,在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播放一些快餐店的图片;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图片,让学生看到他们熟悉的西式快餐店的标识,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在呈现新授内容时,播放快餐店食物的图片,并伴随有声音,使学生熟悉并学习单词hamburger,chicken,hotdog,juice,等。再出现一组学生进快餐店购买自己喜爱的食物的动画,并学习Ilike…这个句型,进而达到使用的效果。最后,再现快餐店的各种食物,让学生模拟买食物的场景或谈论自己喜爱的食物。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再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本节课的知识,还了解了西式快餐的各方面知识,并积极参与到趣味昂然的儿童游戏活动中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强师生交流,实施小组合作,及时反馈教学成效,不断促使教师自我反思。

比如深蓝易思网络教室的屏幕监视功能等应用。另外老师可以利用编程的知识制作成具有交互功能的Flash课件。老师利用这种交互功能,再结合网络的力量,那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同样教师可随时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情况下看,控制学生的学习。既可安排同一练习给学生集体练,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训练,体现因材施教。此外,它还能使教学迅速准确地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如在讲解练习时,教师可通过监控台浏览获得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再可利用网络广播功能,切换转播一个学生典型错误的整个屏幕,并把它送到其他同学视屏上,让全班共同校对,评价,或补充,使学生在改错过程中再次复习巩固。这样以点带面,及时反馈,集体受益,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也加强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与反馈,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当然,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科学手段,具有其非凡的优越性,但在教学中也需注意多媒体课件并非万能,既需要与其他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录音、录像、投影等相结合,又需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方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励志名人名言http://www.qqzf.cn/

【篇五:加拿大燕麦种质的产量比较分析】

第一章文献综述

燕麦(AvenasativaL.)是禾本科(Gramineae)燕麦属(Avena)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燕麦包括裸燕麦和皮燕麦两大类,均为异源六倍体。我国栽培的燕麦主要为裸燕麦,在我国北方地区又称为莜麦。燕麦喜冷凉、耐贫薄,营养丰富,是21世纪重要的保健植物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燕麦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长期以来,燕麦作为一种杂粮作物,未能得到重视,因此其发展十分缓慢。燕麦的种质资源、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国际相比较,较为落后,导致新品种缺乏,栽培品种混杂退化十分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燕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引进优异燕麦资源,并对其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丰富我国的燕麦种质资源、促进我国燕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和燕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1燕麦生产现状

燕麦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既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牧草和饲料作物。燕麦生产主要分布在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国外以皮燕麦栽培为主。在世界8大粮食作物中,燕麦总产量居第五位,全世界燕麦年种植面积约250万hm2,总产量近430多万t。单产水平在1700kg/hm2左右。最大的生产国是俄罗斯,总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其它国家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德国。

燕麦是我国的一种古老作物,最早起源于我国华北一带的高寒山区,山西省五寨县就是莜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燕麦由山西传入内蒙,逐步普及到我国北方的山区、丘陵区和部分平川区,传播到全国各地,随后被引进到美国、苏联和智利等国种植。

…………………………

1.2燕麦的利用价值

燕麦无论从其食用保健价值、饲用价值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燕麦对不良生境具有独特的适应能力,已成为我国燕麦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不可替代的饲草或粮食作物之一,并对改善人们膳食结构、缓解家畜“冬瘦春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新中,龚海)。

研究表明,燕麦出粉率可高达95%以上,较小麦高10%(胡新中,龚海)。燕麦全身都是宝,是产区群众喜爱的燕麦窝窝、燕麦面条等大众食品的主要原料,在主要谷类作物中,燕麦富含β-葡聚糖,血糖指数最低,是预防与治疗糖尿病最好的谷物;燕麦还富含亚油酸,可降低胆固醇,是通过食疗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途径;燕麦也是所有谷类作物中可溶性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原料,可广泛用作食物添加成分,控制摄食热量,用于安全减肥;近来的研究还证明,燕麦还富含抗氧化成分,已广泛用于皮肤保健等化妆品行业。

………………………….

第二章加拿大燕麦种质在陕西杨凌的农艺适应性

我国燕麦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宁夏、贵州、青海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河北、山西、甘肃这4个省区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0%。这些地区的燕麦种植以春播为主,而在我国南方的云、贵、川的大、小凉山高海拔地区多以秋播为主。

…………………………

2.1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试验材料

参试燕麦品种30个,其中包括两次从加拿大引进的燕麦种质28个,均为皮燕麦,和中国选育的2个皮燕麦品种白燕7号和科燕1号,作为对照。具体的材料名称和来源见表2-1。

…………………………

2.2结果与分析

2.2.1生育期

从分期播种试验来看,所有的燕麦品种在三个播期下,均能够正常成熟,表明其适应性均较好。三个播期处理下,各品种的生育期调查结果见表3.2,第一期播种(2007年10月15日)的所有品种的生育期变幅为224-243天,平均为233.73天;第二期播种(2007年10月30日)的变幅为215-226天之间,平均为221.53天;第三期播种(2008年2月21日)的所有品种的生育期变幅为103-120天,平均为114.43天。可见随着播期的推迟,燕麦品种的生育期显著缩短,以春播的生育期最短,多为秋播第一次处理的一半。而且2007年10月15日播种的各品种的生育期之间波动较大,2007年10月30日播种的较小。

……………….

第三章加拿大燕麦种质的产量比较分析…………35-43

3.1材料与方法………………35-36

3.1.1试验材料……………………35

3.1.2试验田间管理………………35-36

3.1.3试验调查与测产………………36

3.1.4试验数据处理………………36

3.2结果与分析………………36-41

3.2.1株高………………36-37

3.2.2有效分蘖数………………37-38

3.2.3单穗小穗数……………….38-39

3.2.4千粒重…………………………39-40

3.2.5折合产量……………………40-41

3.3小结

加拿大引进燕麦品种的产量比较试验的产量实测结果分析表明,燕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2625.05-6416.7kg/hm2,平均为4839.84kg/hm2。其中,引进燕麦品种Dancer,Manotick,Wanic的折合产量较高,达6000kg/hm2以上;引进品种Ultima、Qo.685.48、Canoe、Shadow、OA1046-3、Exacter、Sherwood、CFA0036F和RoGust等引进品种的产量也较好,可达5000kg/hm2以上;与中国育成品种白燕7号相比,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与国内育成品种白燕7号相比,加拿大引进品种的株高较低,抗倒伏性较好。如引进种质CFA00448,CFA0036F,OA1036-9,Qo.685.48,Exacter,OA1046-3,Prescoff,Hs061,RoGust,Sherwood和Goslin等的株高较为适宜,在130cm以下。

……………………

结论

本研究通过播期处理,以我国选育的两个皮燕麦品种白燕7号和科燕1号为对照,对两次从加拿大引进的28个燕麦种质在陕西杨凌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进而以白燕2号为对照,对加拿大引进的26个种质进行了产量比较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4.1.1加拿大引进燕麦种质的适应性分析

在陕西杨凌地区,通过播期试验对加拿大引进燕麦种植的适应性分析,表明所有的燕麦品种在三个播期下,均能够正常成熟,表明其适应性均较好。对各播期下,对引进燕麦种质的株高、旗叶面积、有效分蘖数、一米行长总穗数、单穗小穗数等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分析表明,引进燕麦品种在生育期、株高、旗叶面积、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表现出了丰富的差异,为合理利用这些燕麦种质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总体来看,参试燕麦种质的产量以晚秋播产量最高,与正常秋播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而均与春播处理达极显著差异,表明在杨凌地区,晚秋播对燕麦生产水平的发挥较为有利。

【篇六:齐白石大师的国画精髓】

俗话说:“人才遍于草野,英雄起于激流。”齐白石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艺术追求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木匠、画师、大学教授、艺术大师四个不同的阶段,“衰年变法”使他炉火纯青,走上了艺术的巅峰。他以诗、书、画、印“四绝”流芳百世。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然而无论是从白石老人的言语中还是他的画中无一不体现着中国国画精髓的博大精深。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白石老人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花鸟画雄奇恣肆、天真自然,兼有文人画和民间艺术之长,而且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情趣,一扫当时笼罩画坛那种消极沉闷、僵化而了无生机的局面。中国画是主张“神采至上,形质次之”的艺术思想。写形是手段,传神是目的。齐白石在现代花鸟画上开了大写意的法门。他是一位天才的全能画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他所有作品中面目最多、数量最大、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笔下的虾蟹虫鱼、花鸟蔬果,所以,我们举的例子也都是围绕着他这些最具代表性的题材的。他的虾蟹可谓是天下一绝。提起齐白石的虾恐怕连小孩子都知道,在这里暂且先不提,我们先来看看他画的蟹。

白石老人画的是河蟹,他先用湿墨连着三笔画出蟹壳,左右两笔与中间一笔墨色浓淡不同,这样就显得蟹壳是凸起来的,同时左右出现两条小坑,强化了蟹壳坚硬的质感。画蟹腿则一边伸张,一边收缩,很好地表现蟹横行的神态。大家仔细注意一下白石老人画的蟹腿,一笔下去,偏圆的形状、坚硬的感觉都很好表现了出来。而蟹钳则能让人感觉到坚硬外壳上裹着一层柔软的绒毛。这些细节就是中国水墨画最为精妙、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同时也最见画家的功力。一支笔,一点墨,竟能如此传神,唯中国水墨画!细笔写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如果你们仔细看看,蟹非常坚硬而且沉实的,能让人感觉到扎手,这就“活”了。这就是白石老人的功夫!他的花鸟花不仅已经将“形”画活了,更体现了国画形神兼备的奥妙。

齐白石一生勤奋,作画无数,所画的山水虽远远不及他的花鸟多,但还是为后世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妙品佳作。他的山水画大刀阔斧,简笔直陈,无半点陈腔滥调,更不见有“古之须眉生我之而目”的痕迹。他大胆运用粗犷的花鸟他手法写山水,往往是一挥而就,痛快酣畅,少有积染,迥异于那种传统的山水。他笔下的山水,造型简洁拙朴,构图疏朗单纯,色彩明净而意境幽雅清奇。画面,给人不只是可居可游,还有可亲之感。

齐白石在57岁时曾作过《洞庭君山》一画。《洞庭君山》构图上之巧妙,充分表现“画外有画”“简而不空”的意境。这画就最具其山水画的特点,很有典型性。画面是立幅狭长式的。其布局为上中下三段式,十分简单。上部近顶处是一抹淡淡的朝霞和一点红日,中部偏上处画的是作为主体的“君山”,只廖廖几笔的点出,并不见太过刻意。而在画幅的下部偏右处,用细笔画上一帆小舟,破浪横过。船、山,一动一静,一细一粗,画面对照生动自然。为着打破画幅物体并列的单调,则在画面的右旁中下部题上一行长款,以统揽画面全局,避免气泄神散,此外,在画幅的右下角加盖了一枚朱红的印章,与画幅上部的红日遥相呼应,致使整个画面收到布局疏朗而不失谨严、景物简单而意境深远的效果。尤其精彩的是对洞庭秋水的描绘,画中更是不着一笔而有烟波浩淼的千里之感,真正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境了。他在艺术上体现了少和简,在生活体验和创作准备上恰恰是决不可少和绝不能简的。总之,齐白石自谓“胆敢独造”的大雅大俗山水,打破了清末民初四王末流一统画坛的沉闷局面,注入了一股清新灵动的气息,这是齐白石山水画方面最为独特可贵的地方,也是齐白石艺术所有方面最为独特可贵的亮点。这是我们这些国画学习者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白石老人有句非常经典的画论,那就是:“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对于从事美术创作的人来说,这句话耳熟能详。研究齐白石的人,提到齐派艺术也是必言此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这句话是齐白石与胡佩衡论画时随口讲的,他也并没有特别注明此言有多重要。有时,他也会把这句话随手题在我们看来未必是老人精品的画作上,但这句话,恰恰是齐白石艺术的精髓。

而说到“似与不似”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虾了。虾不仅仅是白石老人艺术作品上的巅峰,更是处处体现了中国画一笔造型精妙玄化的传神体现。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意匠和手段必须依赖相应的笔墨结构。从造型角度讲,“大写意”对于对象“形”的要求要比“小写意”对于“形”的要求还要严格。正因为如此,才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深知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白石在题画中曾写道:“友人尝谓余曰,画虾得似从何得来?余曰,家园小池水清见底,常看虾游变动无穷。”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齐白石作画稿常用线描加笔记的方法,线描可以用来使形象精确,笔记可以随时记录灵感。这种文学性的白描图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有的,画家通过这种方式先在纸上将作品进行“预演”。为了一幅画的创作,画家往往需要预演许多次才能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因此齐白石经常为了一个主题作很多幅画稿。水墨画一笔定乾坤,落笔无更改的特点注定这是一种需要人力和天助共同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想练具这样的功夫,需要持之以恒的反复练习,需要恒心、细心、虚心,这便是国画对人精神的磨练,国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画的本身价值,更在于它对人的影响。

白石老人的虾,腹部为五节,但伸、曲、弯、弹,非常有力。腹下的小腿简练到五条。虾的头部用浓淡墨相生的办法,表现虾的头胸分量更重,透明感更明显。虾的眼睛用浓墨横点突出很长,显得更生动。虾的短须上,两条长臂钳显得挺拔有力,软中带硬,节与节之间表现了笔断而意在的意境。他笔下的虾,活泼生动,就像正在水中游动着一样,一节节的虾身透明而富有弹性,长长的虾须和两只虾螯也好像在不停地摆动着。而且,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水墨虾,在齐白石的笔下不到一分钟便能画一只。国画的精髓,重要的是如何似。以形似为基础。如郑板桥提出:“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形似未真,何况传神?”荀子说:“形具而神生”。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传神的目的必通过写形的手段才能达到。提倡以神、以气写形,以神为主导,以气为主导,是传统形神论的核心。然而齐白石在这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在这个小小的虾身上,却处处体现了中国画中点、线与面块及其他用笔形式的扩大、浓缩和演变。其间线条断而还连,无形处有神气,无笔处气脉关联。

这是高度的提炼,既具实又美,是前人没有的。白石老人就是这样,一刻也没有停止笔墨的提炼,他形容说:“余六十年来画鱼虾之功夫若磨剑。”他从眼中有虾,进而到心中有虾,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直到将近80岁时,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终于以极简的笔墨,达到了出神入化、精妙绝伦的境地。白石老人的虾,可以说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观。他在八十二岁时题画诗写道:“塘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纸。”后两句说明他画虾不同于平常,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白石老人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夺其神韵,营造出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画家根据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进行夸张、变形和提炼、升华,从而揭示对象的本质。在此过程中,吸收了书法艺术的技巧,在点线的变化中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气质与学养,使笔墨具有了既状物又抒情的功能。他的虾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似有似的道理,不似有不似的妙处,齐白石的艺术让人叹为观止,妙不可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便是艺术上的真实。

纵观中国古代绘画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类画的是清风朗月,幽亭秀木,一派清幽静寂;还有一类画的是山静日长,闲云野鹤,淡泊超然,不近凡尘;再就是寒江独钓,危石孤鸟,哀怨孤独,凄冷惆怅,充满忧伤,尽显人生窘境。这些就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与意境。而在齐白石笔下的人物和山水,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充盈着生命的欢快。人们常说:“文如其人”,白石老人能画出这样的画是与他的性情、人格分不开的。他天性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不为物欲所动,不为挫折消沉,与人交往清清楚楚,对人生一贯地充满信心。大家在看齐白石的画时都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许多人看过之后都会觉得这位老人太神奇了,画了那么多的画,又不雷同,简直不可思议。这些不仅是老人创作的原动力,也是他能长命百岁、七十多岁还能得子的根本原因。他的创新始终不曾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他的笔墨和意境都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他的作品千变万化,蔚为大观,但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

在用传统水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给传统中国绘画注入了时代精神。他的画不仅仅流芳百世,更让我们这些后学者从中学到了很多,他的花鸟画让我们领略了国画形神兼备的奥妙;他的山水画让我们一睹了扫凡创新的风采;他为了画好一幅画所注入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国画一笔成型的神奇;他所追求的绘画精神,更是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国画精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似与不似”的玄奥与真谛,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一代宗师齐白石,他是一位能真正代表中国国画精神的艺术大师。让众多的艺术爱好者从这位大师身上,慢慢的体会和领悟中国国画精髓的真谛吧!

本文地址: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 分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