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14-12-14 10:34:43 | 来源:励志网

【篇一: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范文

草莓的无土栽培

三明市列东中学兴趣组(365000)

摘要:1、利用学校的生物园地,通过配制合理的营养液,完全可以进行草莓的无土栽培。

2、无土栽培的草莓具有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产量高的特点。

关键词:培养基、营养液、无土栽培、简单易行

将作物栽培在除土壤以外的培养基上,叫无土栽培。无土栽培具有不占地或少占地、换茬快、环境清洁、产品无污染和生长好、品质优、色鲜味美等优点,为花卉蔬菜、粮食以及水果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实践目的

通过对草莓的无土栽培实践活动,使我们初步掌握无土栽培的技术,懂得利用水培法来确定植物必须矿质元素的原理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实践原理

植物根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颗粒主要起着固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将植物生活所需的无机盐按一定比例配成营养液进行作物的无土栽培。

三、实践方法

采用与泥土盆栽草莓相对照试验,盆栽草莓使用一般的菜园土作固着物,施用化肥和农家肥,进行水肥管理。

四、实践器材

无土花盆(双层塑料套盆或采用罐头瓶、硬泡沫塑料做定植板也行)、草莓苗、营养液原液、天平、洗净的碎石或蛭石、温度计等。

五、试验与管理

1、试验时间:1997年9月-1998年5月;1998年9月-1999年5月

2、试验地址:校生物园

3、营养液原液:经试验得知,表1为最佳配方。

4、栽培方法:选择无病虫害、植株矮壮、具4-5片叶、顶芽饱满的壮苗,洗净根上泥土后,定植在无土花盆的上盆中,用碎石子或蛭石作固着物,下盆中盛清水,待长出新根后(1周左右)将清水倒掉,换上培养液。

表1无土栽培草莓营养液原液配方

成分名称

含量(MG/L)

硝酸钙

236

硝酸钾

303

磷酸铵

57

硫酸镁

123

三氯化铁

500

硼酸

1.2

氯化锰

0.72

5、管理:

(1)及时添加营养液。每周补液1-2次。每次50-100ml。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升高、蒸发快,同时正当开花、结果盛期,需肥量大,每2-3天补液1次,并要增加营养液的浓度。一般开花前培养液浓度是

原液∶水=1∶9

开花后培养液浓度为

原液∶水=1.7∶8.3

(2)隔天上午喷水1次,4月开始每天喷水1次,保持相对湿度70-80%。

(3)光照为生物园里的自然光照(注意不要放在直射太阳光下,以免培养液温度升得过高造成根坏死)。

(4)注意及时摘除老叶、匍匐茎。当发现植株下部的叶片呈水平着生,开始发黄、叶柄基部也开始变色时,应立即摘除。匍匐茎消耗养分大,为保证果大质优,发现生在叶片基部的幼嫩线状物——匍匐茎,要及时摘除。

(5)注意病虫害防治。草莓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红蜘蛛,可用内吸杀虫剂防治,如甲胺磷、乐果等。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托布津等杀菌剂防治。

(6)注意及时疏蕾垫果。

六、观察记录情况

1、根系在2℃时开始活动,在7℃时开始长新根,最适生长温度为15-20℃,高于30℃时停止生长,并有根部变色受害情况,在-8℃时根系受到冻害。

2、地上茎、叶气温在5℃时开始生长,生长最适气温为15-25℃气温过高过低生长都较缓慢,气温高于30℃以上有老叶焦边现象。

3、气温在5℃以上开始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最适气温在5-15℃之间,开花在10℃以上,开花盛期在15℃左右。

4、培养液pH值在6.5-7最为适宜。

5、开花结果情况

见下表

表2无土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记录统计表

盆数

盆栽时间

第一花序

第二花序

总果实/株

月/日

叶片数

开花

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开花月/日

小花朵数

果实成熟月/日

数量

重(克)

20

9/23

9/26

4-5

3/23

4/6

11-17

4/12

4/27

4/10

4/21

5-9

4/20

5/18

9-171

53-257

七、结果与体会

1、无土栽培的草莓比盆栽草莓生长速度快、长势好、花芽分化早、开花结果早,从定植到第一花序开花和果实成熟都比盆栽提前一周左右,并极少有病虫害。

2、试验证明,室内无土栽培草莓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在家庭中推广种植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既可以观赏、美化环境,又能品尝到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的春季水果珍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实践,既帮助我们理解了教材,又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并促进了无土栽培技术在本地的推广。

本文在指导老师林薛松的帮助下完成,特表谢意。

【篇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推进,教学过程中更强调注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仅起引导、启发、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深思,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策略来获得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分析理由和解决理由的能力。

“动能定理”是与“牛顿运动定律”重要性相当的知识点,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且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学会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理由。同时,利用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学习策略获得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发现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理解动能定理所阐述的作用。

2.过程与策略:通过探究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实践与应用,使学生的知识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自学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小组学习、合作讨论、产生式教学策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动能

提问: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介绍动能的定义式。

提问: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提问:它是标量还是矢量?

【学生活动】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答: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

答:动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

学生讨论:动能是标量。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的有关动能的知识,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深思,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动能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引入动能定理。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力做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动能的变化是由什么力做功引起的呢?(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由学生讨论完成。)

(设计意图: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验能力进一步拓展新的实验,收获学以致用的感觉。紧紧扣住探究过程,提出理由,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实验2:①介绍实验仪器;

②实验目的: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功与动能增量的关系;

③数据记录及处理(借助EXCEL);

④实验结论:物体自由落体时,重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四)例题

【学生活动】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使学生体会掌握新知识并能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加强应用动能定理中对过程量选取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本节课积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下面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谈谈本人的教学反思。

1.介绍动能。

第一,播放动态影像“子弹射入墙壁”,让学生感受动能的威力。课堂导入部分忌拖泥带水,这样的动态影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本节课学习的对象,使围绕“动能”的学习顺利展开。

第二,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有个体差异,教师应耐心聆听每个学生的回答,善于挖掘学生****中的闪光处,并善于引导他们。在讨论研究方案时,某学生回答:“将纸面倾斜,同地点释放不同质量小球,看其至斜面底端的动能大小关系。”这个回答虽然实验可操作性不够理想励志网http://wWw.qqZf.cN/,但需肯定的是,“同地点不同质量”是很好的制约变量的思维体现。

第三,得出动能概念、表达式及其一些性质。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有关动能的知识或能够直接得出的结论,比如概念、单位和标量等,教师不宜赘述,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必须引导他们积极解决力所能及的理由。

2.探究动能定理内容。

第一,实验探究动能变化与什么力做功有关。课堂实验宜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且有说服力。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模型,实验可操作性就比较强。实验操作前,就需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这其中包括明确实验目的、严格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案。比如在操作过程中手应抓住纸带最上端释放,就需要清晰地告知理由。由于场地的限制,本节课只可以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虽然没有学生实验参与度高,但也可同样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弥补演示实验中看不清、数据处理含糊或是时间过长的不足。一个学生读数其余学生监督,采用EXCEL处理数据,快速且有效。通过5组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

第二,理论推导动能定理。知识是联动的,运用前面所学的牛顿运动定理和运动学特征推导动能定理,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提高知识能力层次。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加强学生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

第三,比较得出“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理论推导后教师提问:“此处F是什么力?”学生回答“恒力”“合外力”。学生的回答不一定是教师即时需要的****,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但不要错失****。关于“合外力”可以很好地导出动能定理内容;关于“恒力”可以引出动能定理也适用变力做功。利用第二个探究实验中“重力做功略大于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学生深思后得出误差来源,是因为整个过程还有阻力做功,进一步说明“合外力做功才等于动能的变化”。教师应珍惜每一个提出的现象或理由,围绕它们,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潜移默化地一步步将理由明了,让学生逐步在自主深思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

3.动能定理的应用。

作为第一节新授课,起点不宜过高,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选择合适的例题,让学生自行解决,要让学生有自信为继续学习以后的内容做准备。回到起初子弹射墙壁的情景,举此例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饶有兴趣地进行应用。最后《发展空间》一题,提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层次,让每一次“跳一跳,便够得着”并且“越跳越高”。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尤其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时,每一名学生都专注于实验的进行,体现了“动嘴不如动手,动手更动脑”的教学理念。但对学生的提问要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理由不能太大,可以逐层渐进式设置理由关卡,这样,学生回答理由就有热情。学会聆听和赞赏,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任何一个教学难点都需经历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教师唯有包容学生暂时的认知错误,积极鼓励学生,才会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思维矛盾冲突中了解真谛。从学生的回答中还可以捕捉到动态生成资源中有作用的成分,从而更好地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策略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本节课还需尽量多地让不同学生参与回答、板书、实验操作和质疑提问,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篇三: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篇四: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实验,书上说这是一个谜题,其实可以用现在的物理学已有的知识来解释。

原题是这样的,用一条透明的塑料管,在管子的一头接上一个漏斗,并将其接在1m左右的支架上,将另一头接在一个圆柱体物体上,并绕5~6圈,注意不可以折管,要保持管的畅通,更值得注意的是,漏斗一端的水平高度大于另一头出口的高度,然后从漏斗的那一头放进水。会发现,漏斗一端的水平很高时,远高另一端的水平线,水竟然不会从另一端流出来。

这个实验以谜题的形式刊登在书上,大家都认为很难解释这个实验,其实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螺旋管中的空气。假如没有空气,将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解释这个实验,要从气体压缩的知识入手,我们知道气体压缩产生了内能,而内能是由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组成的。压缩气体使分子间的距离减少,水管中水的重力对气体做功,一部分表现为分子动能,以热量的形式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另一部分以分子势能的形式存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高水平的水就不能穿过带有空气的螺旋管,当然气体的分子势能也有限,当具有更高的重力势能的水可以从中通过。

分子势能在自然条件下恢复需要能量,假如没有分子势能,气体将被无限压缩,而不会恢复原来的体积这并不符合实际的现象。

这在工业,生活上很有应用价值的。保证管道运输的压力足够,必须排尽管道中的气体,才能保证运输的顺利。分子势能还广泛运用在汽车上有人们熟知的安全气囊,还有气囊悬挂系统,气囊起到一个反冲的作用,从微观意义上讲,就是压缩做功与分子势能的转化。在小的时候我曾玩了一个游戏,在一个空的玻璃瓶中,放入一个点燃的鞭炮,瓶不会破,而在一个相同的玻璃瓶中,加入水,再放入一个鞭炮,瓶就会破,当然这样很危险,希望大家不要模仿。当时只是好玩,并不知道其原理,水的分子势能变化小,气体变化大,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明了,分子势能起缓冲作用。

在微观世界有太多的人类未知,有待你我发现。在生活中观察现象,从现象中认识本质,从本质中思考科学,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励志名人名言http://www.qqzf.cn/

【篇五:关于的要把科学方法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知识经济竞争的时代,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必须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向“科学的教育”,把科学策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这些科学策略,并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为他们的素质发展奠定必需的科学策略、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的基础。掌握一些科学策略,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时代需要科学策略教育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只重结果而忽略过程,重标准****而忽略智慧开发,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获得正确的****,而事实上,在解决实际理由的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适用数据,而是确定什么数据是有用的。而当前世界上,特别是美国、英国、日本等科学领先的国家十分重视科学策略的教育,并强调要让学生懂得“研究策略”,要掌握“获得知识的程序和手段”,要学会进行“科学思维”。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也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策略的教育”。面对当今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形势,单纯的知识传授将使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进步,更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科学发展的要求。而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策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其中科学策略又是核心,科学策略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是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二、初中物理教材中相关科学策略的内容分析

多年来,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它的主体当然是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可教材对知识点逻辑联系采用显性处理,而对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科学策略则采用隐性处理,即不在课文中写明,但却融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逐渐地去领会掌握,由于考虑到初中是初学物理,接收力差,有些不适宜的如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不提出的,而只是把客观复杂的事物和过程进行简单化后让学生研究,所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理由都是经过处理的,极其简单的,学生容易接收的,而科学教育法在教学中一般不提出名称,其内涵由教师渗透给学生。如: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实验成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思路。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现也很多,这些策略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我们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顺序,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把初中物理科学策略的教学目标分成感受、了解、掌握。感受:是学生能意识到使用此种策略的好处,但不一定记住这种策略的名称和相关知识;了解:是学生知道采用什么策略,并了解研究过程,为什么要用这种策略;掌握:是学生初步掌握了怎样运用这种策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新知识中能运用这一种策略研究、解决有关理由。

三、科学策略教育的实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策略,但我们不能唯策略讲策略,要用新课程地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潜移默化,把科学策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恰当点拨,把学科知识和科学策略教育有初地结合起来,采用隐性和显性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展开。如在利用物理学史时渗透的科学策略就侧重科学态度和精神;在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就渗透各种科学策略;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策略就侧重观察和实事求是态度,在应用习题中就渗透及时反馈和修正。科学策略教育在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根据年龄特征循序渐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已逐步

形成,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猜想能力还较差,他们对策略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应着重进行观察和实验策略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策略,只能隐性渗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推理、想象、概括等思维策略的训练。当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只有长期坚持,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从隐性过渡到显性

在实际教学中,同一种科学策略会多次用到,但是,根据教学要求应按层次展开,逐步递进。如制约变量法,教材中曾多次用到,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一般不作介绍和强调这一策略;讲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可适当介绍这一策略;讲欧姆定律时,应具体讲解怎样应用这一策略;讲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时,就可让学生自己运用这一策略来解决理由了。类似这种教材中出现多次的策略,如比值定义法等也可按层次从隐性过度到显性。

(三)将各种科学策略有机地结合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科学策略交织在一起,教师不可能将一种科学策略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种策略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学策略教育因素,把各种策略有序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如牛顿第一定律推导,就综合了多种科学策略: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滚下——制约变量法;平面越光滑,运动距离越小,如无摩擦,小球将一直匀速运动下去——合理外推;而平面无摩擦——理想化策略。

四、科学策略教育的注意点

首先,物理学中科学策略的教育离不开物理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科学策略的学习比物理知识的学习更难,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特别是初中物理科学策略大多是隐性的,只有长期地熏陶下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自觉与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科学策略。其次,科学策略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轻视知识的传授。科学策略是获得知识的桥梁,离开了物理知识传授,科学策略就是一句空话。最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人,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在制科学策略教学目标和方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严格遵循“感知、认识、理解、掌握”这样一条认知规律,使学科策略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篇六: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还到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①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②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③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本文地址: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 分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