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观后感

时间:2014-12-24 12:07:06 | 来源:励志网

【篇一:1942观后感】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1942》,影片朔造了最底层的百姓的实际生活,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最后的结局也让我有着无法言说的压抑和心痛。

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大旱而且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但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这真是让人义愤填膺!

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禁心中感慨,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灾难才能最终避免。

【篇二:电影1942观后感作文500字】

我爸爸介绍我看了由冯小刚导演的《1942》,看完之后我心里很震惊,庆幸我生活在新社会。

影片说的是1942年的河南,当年日寇入侵,又逢大饥荒、饿殍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兵匪横行。当时河南一千三百多万人,死掉了三百多万人,让我震惊的场面是,人吃人,狗吃人,为了活命,四升小米买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而重庆的达官贵人,却在莺歌燕舞,推杯换盏,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在外国记者白修德的揭露下,政府才发下来救命粮,但是被贪官层层盘剥,到老百姓手里已经少的可怜了。如果有地狱,我想这样的情景就是吧!

当时的兵,抢夺逃荒的百姓,像强盗一样横行霸道,现在呢?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战士第一个冲在前面,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无能、官员腐败,连救济粮都贪腐,现在呢?国家领导人总是第一时间到达抢险救灾第一线指挥救援。

当时粮食是多么珍贵啊!现在呢?我们的粮食多的吃不完,衣食无忧,不知道珍惜,吃不完的就扔了。如今人们一天浪费的粮食,都够救活那些饿死的人们。

看了这个电影,我的想法很多,但是我现在能做到的是不浪费粮食。有些官员能做到的应该比我更多。

【篇三:1942观后感】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1959》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篇四: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_800字】

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励志网http://wWw.qqZf.cN/,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篇五:1942电影观后感作文700字】

你观看过《1942》这部影片了吗?《1942》是一部历史剧作,今天看了《1942》这部影片,内心无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触,影片讲述了战争和天灾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百姓们背井离乡的痛苦与无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情况下的抉择。在思考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义、政府之应所为。家庭的意义,家庭之可贵。承诺的意义,承诺之重远高于生命。

【篇六:《1942》观后感】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本文地址:1942观后感
  • 分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