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时间:2014-12-25 10:16:03 | 来源:励志网

【篇一: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解梦给我介绍了一部电影,叫卢旺达饭店,我当时就问,说的是什么呢?他不答,只是对我说看了后就知道了。

于是看了,昨天就看完的,可是写不出观后感,只是现在这个时候,心情稍微平复下,写下那刻的感觉。

电影说的是94年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对图西族的残杀,在4月6日到6月中旬,有100万人死于屠杀。但是在这个屠杀中,有个饭店经理,尽他所能保护着难民,保护着那些与他毫无关系的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饭店经理却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保罗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的,对他而言,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他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为了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部电影,辛德勒名单,可是相较于辛德勒,保罗什么都没有,他有的仅仅是一些钱,到最后那些钱跟纸是没有区别的。

当联合国只派出200名士兵的时候,众人以为自己得救了,可是这些人仅仅是接走白人,当孤儿们看着车离去,对他们说谢谢的时候,当一个黑人帮一个白人打伞并目送他们离去的时候,当孩子们唱出童谣的时候,我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西方的那个所谓的人道主义,人权主义的强国们大国们,当他们看到卢旺达的录像时,仅仅只会说,天啊,这太残忍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还记的一个场景,保罗和乔治的对话。乔治:你酒店里的那些富有的房客,他们的钱已经不再有用了,很快所有的图西族人都会被杀死。保罗:你难道就没有想过?你们不可能将他们杀绝的!乔治:为什么不能,我们已经杀掉一半了!

在河边,保罗看到那些躺在地上的尸体,男女老少,保罗快崩溃了。

因为没有人会救他们。

卢旺达是不值得救的,非洲人民不值钱,他们不会为西方强国们赢得一张选票。

这就是西方的人道主义,自己打自己耳光的人道主义。

还记得的自己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时候的感觉,馆内很多地方是不能拍照的,但当很多人在万人坑在中山门废弃的城墙在和平广场在刻有30万人的姓名的墙边拍照的时候,我很想哭。

12秒钟一个中国人死去,但这仅仅是官方的言论,其实死的人数是30到70万。也就是说也许仅仅是6秒钟就有一个中国人死去。

当世界闭上双眼,只有保罗才会用一切拯救着卢旺达。

【篇二:《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暴徒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篇三:《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人性的仓皇】

正沉浸在小崔几年前写的那本家常里短,轻松幽默又不乏认真严肃的《不过如此》时候,看了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再也笑不起来了。小崔在书中谈到的关于日本的那一章节中提到:当人进入到一个群体时代之后,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下,在心理上回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就像”动物痴呆、低能儿和原始人一样,这样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完全变成另一种理智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他还提到,勒庞在他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说,因为我们从原始时代继承了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它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孤立的个人在生活满足这种本能是很危险的,但是当他加入一个不负责人的群体时,因为很清楚不会受到惩罚,他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向自己的同胞发泄这种破坏本能,便把它发泄到动物身上。与群体狩猎的热情和破坏的本能发泄在他们认为猪狗不如的人的身上。

原来人都是一样的。卢旺达的种族仇恨由来已旧,大致是由西方殖民者所造成。政治利益掩盖下的经济利益驱使野心家要用极端的手段来得到他们认为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媒体成了他的帮凶,被激起热情的民众成了丧失理性*的野兽。这个时候,他们平时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在一夜之间都成了四处乱窜让人讨厌的蟑螂。在这个时候,最无辜就是惨死在反叛者刀下的众多亡魂。他们手无寸铁,无力反抗,他们只有东躲西藏,被人逼成了蟑螂,心中虽然有一丝生的渴望(他们很多人都是被杀害在卢旺达和扎伊尔的边界的湖边)。可是谁来救他们?上帝似乎太忙,屠杀者眼中没有一丝仁慈的光芒,西方的救世主们,依然是高高在上,在他们眼中,卢旺达不过又一次成了奴隶们的竞技场。

保罗最终安全地同他极力保护的人们离开了这个恐怖的家乡,希望、喜悦和哀伤都在他的脸上。我不禁想,上帝的天平永远在倾斜,当今天倾向到保罗身上,那些仍然如惊弓之鸟般逃难的人们呢,谁又来帮他们的忙?保罗的生命并不比其他人的坚强励志网http://wWw.qqZf.cN/。但他有利用在外国饭店工作机会所学习到的“国际交往惯例”;他会熟练地使用利益交易中换得将军一次又一次的手下留情,他懂得如何让自己和同伴脆弱的生命去博取国外友人的同情从而再让它转成生的希望,他苦苦地抵住这个沙漠绿洲那破烂不堪的,快被暴徒踢破了的大门不让风卷进沙尘。而那些被当作蟑螂给“踩”死的人们呢?那些象动物一样关在笼子里的“图西族妓女”呢?那些成为蜗牛一样的背着行李行走的难民呢?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求生的本能在驱使他们到处流走。

整个影片都让我都叹息着生命的脆弱,平时以为稳固的家其实随时都可以被人轻而易举的冲破,优美柔软的脖子比不过寒刀上坚硬的线条,外力的倚靠突然之间就化得虚无飘渺。红十字工作人员谈到她眼睁睁看着被杀害的图西族孤儿说,要是她能活着她再也不做图西族人了。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错不在她的民族身份。她甚至不知道一切都已经注定。要想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来生。千百年来,人类社会上演着剧情雷同的戏码,就连是在号称文明社会的现在。

现代?除了通讯工具的进步,逃跑方式的多样和所能寻求的帮助力量的限制增多以外,事件的本质仍然还是人性*的退化和人伦的流放。难道这就是人的宿命?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责怪贪婪-阴-险的胡图族人,可以抱怨冷漠势利的西方国家,甚至怪罪曾经是殖民者帮凶的图西族人。可悲的是,当我试图要超越这些,从人性*中来反思的时候,才发现,人逃不开利益的争夺。无论是殖民者曾经对卢旺达以及整个非洲,拉美和亚洲的奴役,还是二战中与此相似的种族清洗,起因无非是都是人性*的黑暗面所投下的-阴-影。

不否认,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感动于辛德勒倾家当产去拯救那些在由于他的同胞的威胁下只有微弱气息的犹太人所表现出的清醒无私;也感动于保罗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时让我们看到的人性*的坚强高尚;同时还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自己的家园都丢失的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去帮助远到而来的客人所表现出的勇敢力量。但是,所有这些都象是天边乌云的阳光那样渺小,仿佛随时都会给黑色*吞没。难道没办法让黑暗永远都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哭泣,没有逃亡更没有杀戮?当然这不再是电影的任务。

【篇四: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看完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感觉心里很沉重,同一个国家的人们因为种族的不同,利用民族的情绪煽动,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胡图族整整杀害了图西族一百万人啊,尸体都无法处理了,画面中的人已经和秋天飘落的树叶一样,生命如此的脆弱,尸体堆满在河边湖边,房子被烧掉了,疯狂的人群挥舞着砍刀叫嚣着。饭店的经理保罗一个胡图族的黑人,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保证这里的民众的安全,求助了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为了大家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可以逃出漩涡的机会,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饭店冲进叛军就跳楼避免羞辱,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的死亡的危机,生死的煎熬和恐惧让避难在饭店的图西族人受尽了心灵的折磨。

那些所谓的民主国家跑到哪里去了?只是在作壁上观啊,连个真实的报道都没有,保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却拯救了近千人的生命,一个类似纪实性的故事拍摄的平淡却很真实,没有过多血腥的场面,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却很震撼心灵,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么?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很心情很灰暗,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如何找到社会和自我的平衡点,如何在短短的2万多天里面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如何才能生活的无怨无悔,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限广义的命题深深的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个上下思索了很久却没有完整答案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也许每个人的看法答案不尽相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魅力,也许。

【篇五: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男女主角的表演,以及导演的掌控。

很多影评认为这部影片的最大优点在于“真实”,我的想法,最真实、最高超的是两位主角的表演拿捏,真实、自然、流畅,无花无假、没有任何职业造作,让你觉得他俩就是他俩,那对陷身10年前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历程的中产夫妇,苦苦挣扎求存、自救、救人。对于演员的表演,还能有什么更高、更好的评价和要求吗?

影帝影后级的职业演员大把,帝啊后啊还有非帝非后的演员们,往往都以能够挑战多种类型的角色为荣为傲,其实不一定吧?做本色演员有什么不好?容易掌握、也有更强的说服力。

男主角的扮演者--钱德尔,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沉郁、内敛。他那忧郁又沧桑的眼神,总让人感觉他到内心深藏的故事、以及随之而来的宽容,“帮助而不是影响其他角色的演绎”,是维基百科上对他的评价。《撞车》中的表演,是影帝级的,甚至让我觉得他应该来自非洲(实际不是,美国生美国长,家境还蛮不错)。做一个大家都可以信赖、依靠的金配角,难度不比做万众瞩目的金主角低。低调而随和的酒店经理,在生死考验面前立即爆发,几乎毫不思索地承担起、并且最终成功救助1400多名难民的责任,令人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钱德尔居然同时有5部影片上画,包括《十二罗汉》和《撞车》……是鸿运当头还是囊中羞涩哦……您那沧桑眼神别是累出来的吧。

女主角是来自伦敦的一名二线演员,产量很低,不过在影片中,把一个惊慌失措但又有爱心、敢担当的母亲、一个完全依赖信任丈夫的妻子,表演得淋漓尽致,几乎可以给满分。她也是生在英国长在英国,尽管有50%的尼日利亚血统,但毕竟没有在非洲生活过、更甭说经历大屠杀这种事情。能够演成这样,可见用功之深。

影片对于大屠杀本身的表现手法,也值得肯定。饭店就是惨剧中的一块绿洲,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窗口,掀开10年前的残酷场景的一角,让观众去体验、去思考。影片节奏干净利落紧凑,争端渐起、日趋严重,男主角艰难斡旋,各种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希望失望反复交织,紧扣心弦,不给你时间煽情。

对于政治,影片也做了揭示。正如我们可以理解和想象的那样,弱小的国家或民族,就是强国棋盘上的棋子,可弃可取,命运完全被他人主宰。没有足够的经济利益,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关怀,都是空话。在一个强弱发展不均的星球上,这就是政治的游戏规则。等到大家都一样强大,胳膊一样粗的时候,才会有和平和平等。

看完影片,比较觉得不太能够接受的是故事情节。一个饭店的客房部经理(总经理溜了,他主持工作)能够有那么大的能力保护这么多异族难民?而且最终全身而退、全家团聚?

当然,这不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第一,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导演就是在与主角原型见过面以后才决心制作的影片(影片是独立制作,原投资方想找丹素华盛顿演,估计没谈成,导演自己单挑了,牛!)。所以,这是一个不幸中万幸的幸运者的故事;第二,东西文化确实不同,从影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即便是处于种族屠杀的内乱中,涉及到西方的所有事情,还是有规则、有人性的,尽管最后西方某大哥选择了离开,但是UN、红十字等等,还是在运作、在努力。东方就不一样了,别说一个酒店经理、哪怕是一国之君,也轻易让你人头落地、家破人亡。不守规则、不讲人性,也是东风不如西风的重要原因。呜呼,今世不能移民,只能寄望下辈子投胎。

最后大团圆的结局,你可以说导演和编剧不够批判现实主义(深受传统教育荼毒的我也是这么觉得)。但是,为毛必须要求地球上每个人都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同样的主题、同样的事实,当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和取向。在揭露屠杀的残酷与西方的冷血的同时,大难之中有温情,一己之力可以拯救很多人,我想,这是导演想表现的主题。

【篇六: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前些时看了《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为了让我们了解时局的动荡,它是根据现实来改编的,因为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在1994年4月6日,一架载着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从而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这就是我们所看的电影《卢旺达饭店》。主人公PaulRusesabagina是millcollins国际饭店的经理。他经营着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饭店,八面玲珑地运用着一切关系尽心地呵护着饭店的顾客们,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

Paul是个很厉害的经商者,是个好丈夫好父亲,是个奇迹。在一个政治环境很复杂的地方求生存,需要金钱需要地位需要精明的头脑。Paul一直都做得很好。而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他爱他的家人,还有他冒着生命危险花光自己的家产一路收买军人,收留并拯救了1000多名难民。要生存不是一句口号。生存能力之所以被称为一种能力,是因为并非只要有毅力有坚强的意志就能活下来。在那样的时局下,Paul不仅救了自己的家人,还救了那么多人民,事实可以赋予他一切至高无上的荣誉。

他的生存能力,不是靠武器,而是靠他的口才靠他的交际能力。实在很赞的人。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

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也有西方人给当地人洗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军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如果不去阻止屠杀,如果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如果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尽管他们做了很多努力,但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有谁有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所有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谁都不能,所以,我们顶多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指责我们认为错误的一方,说:你们太残忍了;鼓励我们支持的一方,说,要挺住!然后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

政治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输谁赢。活到最后,就是王道。要指责联合国没有保护这些图西族的人吗?联合国没有错。要指责部落民兵没有人性吗?那是他们胡图族的信仰,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信仰很残暴。真正有资格评论的是那些国际主义者,是那些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是那些穿着蓝色军装载着一车的黑人开道的比利时军人,是那些身临其境的人,不是我们。我们没有资格指责谁,我们没有资格同情谁。

我们只是观望的局外人。所以法国人没有资格说藏独,美国人日本人没有资格说台独。那些人披着和平的外衣叫嚣着独立民主反压制,一部分是因为无知虚伪片面的国际主义,另一部分根本就是想煽风点火获利。至少在现在这种事不太可能发生,我们应该庆幸,因为我们学会了自救。如果卢旺达人民学会了自强自救,这场屠杀还会发生吗?

本文地址:卢旺达饭店观后感
  • 分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