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14-12-09 10:44:05 | 来源:励志网

【篇一:企业管理主体论】

1、人的两重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即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人在自己创造的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这种属性主要指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三种关系中,作为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有意识的精神存在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1.1人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曾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1]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来自自然。人是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同其它动物一样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人有饥饿感,因此人需要饮食,也需要运动、睡眠等。第二,人依赖自然。人来自自然便决定了人离不开自然。人只有在与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第三,人包含自然。人的机体保持着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自然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特征,因此人包含着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并且包含着自然,人受自然的制约。

1.2人具有社会属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旧哲学人学思想相区别的重要内容就是认为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表现在:第一,人在社会中产生的。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的产生是在以劳动为生存手段的社会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二,人在社会中存在,人是以社会形式存在的。最后,人在社会中发展。只有在社会中,只有在人的社会劳动中,人才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1.3人具有精神属性。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人的活动,不管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的意识。人凭借抽象的理性思维把人类和他所处的环境区别开来形成了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并能从事物的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人的物质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

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励每一个员工,管理者必须考虑工作的灵活性。例如,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强调工作中的自主性,女性则比男性更看重学习机会、方便而灵活的工作时间、良好的人际关系。[2]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一个需要抚养两个年幼孩子,靠全职工作维持生计的单身母亲来说,激励她工作的动力与一个从事业余兼职的年轻单身和一个为了补贴养老金而工作的老员工是完全不同的。员工希望通过工作而满足的个人需要与目标各不相同,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需要,管理者必须提供相应的多样的奖励措施。

从人的物质性存在方面看。为什么绝大多数要工作?尽管人们工作出于很多原因,但大多数人这样做是为了得到一定数目的金钱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既然经济报偿作为奖赏来说如此重要,那么,管理者就可以通过薪水来激励员工。

从人的精神性存在方面看。人有着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受,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个体对工作充满热情,并体验到自己辛勤劳动的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付出的努力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自己的工作能受到赞许。因此,管理者要重视作为客体的人的尊重需要,积极为客体搭建平台,尽可能提供尊重需求的各种机会和条件。

3、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性质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集体,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其内部和外部各个要素,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组织和个人在组织中是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的。当组织处于稳定有序地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控制和决定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着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人都离不开这种受控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着组织和个人的依赖关系。因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组成组织的基础。组织整体的特性和功能是由个人的各方面素质决定的。同时,组织整体的功能又和个人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密不可分,组织对个人的控制和影响作用,支配和控制着个人作用的发挥,个人又制约着组织的特性和功能。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要求组织中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应积极主动地接受控制。同时又要求管理者应该尊重下属,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简言之,人既具有个体的一面,突出自己,自私自利,他既要成为一个成功组织中的一个可靠成员,又要通过不平凡的努力而成为队伍中的明星,只要他认为某项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伟大的,那么他们就会情愿地为了这个事业吃苦耐劳,甚至于不惜流血牺牲。我们只有在组织之中才能发现真正个人,个人的潜能在被团体生活释放出来以前始终是一种潜能,人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得到自己的真正自由。成功的组织既为人们提供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又将这一机会和一种具有超越意义的哲学和信仰的统一体—理念结合起来,这真是一种绝妙的集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懂得辩证法,是否知道运用辩证法去处理这些自相矛盾的事情。

【篇二: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

工商管理专业论文范文摘要]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目前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本文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存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公共服务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规划只注重了对城市的规划,对农村的规划编制比较薄弱,而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更是缺乏系统性研究与实践,使得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明显差距。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民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农民最关心、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滞后,保障不足。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缺乏协调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大部分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同公共服务设施过度的分散建设造成空间上的支离破碎和用地的浪费;同类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各行政主体和部门对建设的方式、时间和使用等问题意见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教育、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性项目建设亟待加强。

(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区域不平衡

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较为密集,交通也较为发达,依托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对乡村地区的服务。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较为稀疏,人均享有资源明显匮乏。

(五)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问题

多年来,国家公共服务设施仅对城市居住区和镇建设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而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方面缺项,没有具体提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及配置要求。

二、造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原因

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城镇差距之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城乡统筹、系统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二)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消费上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如果由私人投资会导致供给的缺失或消费的闲置与不足,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就被当成了"福利品",政府几乎成了惟一的投资者。然而,政府拨款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能力来承担并供给全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三)相关规范和标准指导不足。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够具体。相关规范的不足使得农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要建什么、怎么建都不明确。

三、城镇化过程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对策

由于城乡的地区差异和面临问题的不同,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根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模式。

(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纳入村庄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协调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资源,差别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

2.远近兼顾原则。既要考虑近期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适应农村地区未来人口分布变化。

3.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善农村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与城乡居民点布局、城乡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尽可能贴近农民,生活便捷,共享方便,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应结合自身周边的建设情况采用不同的设置标准。

5.集中布置原则。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应将各类设施尽量集中布置。如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可适当结合村的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进行集中布置,从而形成村公共中心,也为村民的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1.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镇(乡)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降低。

2.人口密度较低、较为分散的西部地区,村庄可能承担较多的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扩大。

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形式。通常村庄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较小,但需要配置的类型却不能少,因此,为集约用地,方便实用,各类公共设施应根据村庄总体布局,尽可能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只有不适合与其它设施合建的或者服务半径太大的时候,才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分散式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

【篇三:从人事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前言

管理方法在变革进程中一直在努力自我提升与开发。时代在进步,相应的管理方法也一定要演化升级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对不同的管理方法的演变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时代的发展意义。

一、人事管理的概念与缺陷

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①组织。②计划。③人员的配备和使用。④培训。⑤工资福利。⑥思想政治工作。⑦人事管理研究。

人事管理因局限于主流管理模式而缺乏战略层面的思考。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带有全局性,所以这种模式与直线管理之间存在潜在冲突。此问题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多种力量的联合导致了工会和福利运动的产生。两种额外因素导致缺陷的产生:没有理论基础;过多参与战略层。近来人事管理方面的许多责任移向直线管理,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重视如何去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

二、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发展前景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七十年代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事管理。它将人力资源计划与组织战略结合在一起,运用泰勒的管理模式,以控制力强,有效性高,低成本,有效遏制冲突为特点励志网http://wWw.qqZf.cN/,形成与过去模式的根本差异。人事管理与直线角色有清晰的联系,人力资源师与直线管理者之间是创造额外价值的伙伴关系,共同为组织目标而奋斗。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行为的合成,包括发展,劳动力关系,及个人远景规划。这一理念注重将人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并认为人力资源成长具有战略重要性。

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前景

(1)人才的发展。未来的人才尤其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学生学到的不能只是专业,还要有学习能力和方法。

(2)学习是终身任务成为共识。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东西并非仅仅就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专业附近或其他方面的知识。

(3)组织在未来更多注重创新,而不是重复技能。来自不同专业的人员特别是大学生,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各行各业的知识推进着创新。

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倾向于招聘有创新力的员工。人的经验和专业要求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还是创新意识与渊博知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要从招聘能力如何的人向如何在招聘之后进行激励开发员工方向转变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介绍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简称SHRM)是指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实现目标的行为。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提出一个相关模型,从而更清晰地描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与公司目标、战略、外部环境的关系。它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首先是一个自行车的整体形状,企业目标是轴心,外轮胎如同开放的企业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影响了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其次是公司战略层面,企业目标就在这个层面被决定,同时被决定的还有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方式的层次。再一个层次是影响公司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部分,支持战略的实施,如人、文化、结构和领导。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具体的人力资源战略,或者说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区域,这个层面体现的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系统,支持公司战略同时也要互相合作,任何一根辐条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车的前进,使企业目标难以实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这样四个层面间发挥作用,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

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特征

(1)人力的战略性。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中具有相对特别技能并处于企业经营重要岗位或对企业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是战略人力资源,这些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专用的和不可替代的。

(2)管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配合,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每一个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合。

(3)管理的目标引向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建构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于经营系统,使得组织绩效最大化。

四、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人事管理认为人是一种工具性资源,服务于其他资源。是单向执行联系,被动适应变革,以参谋为职能,部门绩效为导向,处理行政事务性工作的一种被动的短期管理方式。

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是双向联系,能主动调整变革,以辅助决策为目标的直线职能,以部门与组织绩效为导向,对行政性事务执行战略的一种灵活的中短期管理方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战略资产。是一体化联系,能领导变革,制定决策的直线职能,以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一体化为导向,对行政性事务制定战略的一种主动的兼顾短中长期的管理方式。三者还有在关键投资,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区别。

相对于传统解决事务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的一种进化了的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的一些战略性职能如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方面,促进了更本质上认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而产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以解决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界定了战略和战略人力资源。

五、研究的方法

战略界定的多样性导致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如今三种研究方法系统大体形成:(1)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所作的贡献或对企业财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这方面的关注加大。(2)关注竞争性的环境中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以及这些战略如何被运用。(3)考察企业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和实践之间的配合如何,该研究方法假定内外的配合都对企业绩效有很深的影响。

局限性:由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还未成熟,上述这些方法没能合理且科学地解释很多问题。如最合适的是那种人力资源管理?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到底存不存在?等等。多数学者认为想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作用必须进一步研究。

六、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地从事务性走向战略性。更多的企业或组织正越来越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在历史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有两次有意义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第二次转变是从人力资源管理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活动需要通过专门人事管理部门和人员以正确的程序进行。作为辅助性或参谋性的职能,人事管理活动只能在行政方面进行,几乎不能参与组织高层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员工看做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头号资源,从资源的角度来理解组织中的“人事管理”并且扩展管理范围,参与组织决策,注重开发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以及对组织和经理人员的影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它将人与组织系统地结合在一起,使各要素尤其是人之间相适应以更好发展。

【篇四: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

“经济法”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法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并能运用经济法法规保护其所在单位的经济利益和自己的合法权益。经济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法理讲授加举例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工作后,虽然懂得合法与非法,但不知道如何运用经济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因此,对经济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

法律是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只有从实际出发符合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规范。法学家不是创造法律,而是根据现实社会关系表述法律。只读法学书籍不参加社会实践,是不可能完全懂得法律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主要是完成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获得。

(三)实践教学是实现本科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当前“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现阶段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基本是以系统讲授为主。尽管教师开始关注到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并尝试模拟教学法,但所有这些方法并未突破原有教学方式的内在结构,它们更多的是在扩张(或缩小)、变更、组合原有实践教学方法中的某些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教学效果低下。

(二)实践意识淡薄

1.课时少、内容多,教师缺乏从事实践教学积极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课时比较少,但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却很多,要求了解的法学理论、法律原则和规则很多,教学任务比较重。从时间花费和教学准备等方面来说,课堂教学比实践教学更容易开展;同时,“经济法”课程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实践环节,基于以课堂教学时数及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依据的客观事实,导致教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整体质量下滑。

2.学生法学基础薄弱,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一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法律,对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规定不了解,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各式各样的经济法规。比如《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的学习都要以民事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注意力全都集中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实践教学对“经济法”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模糊不清

目前,实践型课程和实践教学诸环节的地位较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少有人专门研究如何组织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结果导致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经济法学体系的完整性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并不是排斥理论教学环节。相反,为了组织好实践教学环节,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与合理协调。

三、“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一)合理协调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尽管授课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式极力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实践教学课程从属于理论教学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实施效果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善。为此,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改善实践教学的尴尬地位:一是把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立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二是把理论教学的时间从课内向课外转移,充分利用学生自觉能力强和自觉时间充裕的特点,让其自学部分理论知识,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精讲要点、难点,以此挤出更多的时间组织实践教学环节。

(二)强化实践意识,明确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制定的,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基本目标。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但是理论最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得到检验、服务于实践。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丰富经济法实践教学形式

每一种实践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上的局限性和作用上的有限性,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因此,通过拓宽经济法实践教学的渠道,丰富经济法实践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

1.充分借鉴国外法律诊所式教育实践模式。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法学院兴起的法律实践性课程。这种模式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论据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设立某种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诊所,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当事人和处理真实案件,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法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促使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

2.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借鉴微格教学的做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分解简化,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集体收集资料,准备讲课内容并选出合适的学生上台讲授。这样学生便由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学习,通过角色的互换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综上所述,经济法实践教学是“经济法”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合理协调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应当强化实践意识,精心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就能够组织好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励志名人名言http://www.qqzf.cn/

【篇五:探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全新教学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管理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实际的管理工作技能和经验。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管理者管理的最终对象是人,这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单靠理论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让学生大量接触实际管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充满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经营环境,管理者必须面对各种变化作出不同的决策。日本着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过:变化是企业的本质,我们需要的是那些先于变化并创造变化的企业。美国管理专家卡斯也说:现代管理最主要的任务是应对变化。管理者的这种能力,不是在课堂上能够培养出来的,必须让学生在一个实际的企业环境中接受有目的的训练。

南洋理工学院成功地在校内建立了教学企业,目的是通过教学企业项目来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难题,而且还通过教学企业项目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教学企业模式介绍

1.企业环境建立。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企业(TeachingEnterpriseProject,简称TEP)是该院工商管理系独有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1995年开始实施。通过在学院内创建实际运作的企业,构建完全仿真的企业环境,组织学生到校内企业进行教学实习,使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接受有目的的训练。南洋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在学院内部建立了23个教学企业,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按实际企业环境运作的创新商业服务中心,如客户关系管理电话服务中心、MSC义卖市场Bazzr、MSC迷你市场Cheers、MSC化妆品店、MSC物有所值店、MSC电器及电子店、MSCGiordano、MSCUnity(U/D)、MSC动作与行政部、MSC货物管理/开发部、运动与保健中心、佳节组等。这类中心负责学生在商业中心实践项目的实习。另一类是教学企业的后勤部门,如教学企业的行政部、教学企业的活动和室外展销会策划部、电子学习发展中心、知识管理部、运动与保健中心规划部、财务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媒体服务中心、人力资源联系部、网上投标中心、外包服务中心等,负责学生在商业项目的实习。

2.课程体系设置。南洋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以激情、创业

为办学特色。其办学宗旨是让每一位工商管理系学生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当程度的专业技能训练,不断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不断促进学生对企业化与国际化的认识。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工商管理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第一学年不分专业统一开设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开设会计、统计、经济、管理、营销、商业沟通、电脑软件等科目。第二学年分两个学期,第一个学期设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科目,第二个学期进行教学企业项目训练。第三学年按专业开设相关科目,同时不分专业开设加值科目,并安排一定时间的校外企业培养(毕业实习)。.在教学企业项目的实践课程设置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构建了由理论科目和实践科目两个部分三个单元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科目安排四个星期,开设两门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和客户服务。它的开设是为实践科目做准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科目的训练中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科目又分为商业中心训练和商业项目训练两个科目,各为九个星期。实践项目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商业运作的实际技能、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和应对能力。

3.教学安排。南洋理工学院在校内建立了众多的教学企业,每个教学企业可提供少则4~5人、多则30~40人的实习岗位。

在教学安排上,将学生分成A,B,c三组,每组轮换进行理论科目、商业中心和商业项目三个单元的训练。由于教学企业数量众多,又实行分组训练,因此可保证每个学期同时安排360名学生到教学企业进行实习。教学企业整年运作,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又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工商管理系各专业学生通过第一学年统一基础理论科目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在教学企业项目训练所应具备的基本商业管理知识,在第二学年投入到教学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如A组学生在商业中心科目中以团队形式被分配到各个企业进行顶岗训练,主要进行企业一线操作及流程的训练,包括商店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话服务、健身房管理服务等实际的商业服务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营销活动,经营收入的50%作为学生的报酬,40%作为企业发展扩大资金,10%上缴学院。而B组学生参加理论科目的训练,主要完成项目管理、客户服务两个专题的学习。c组学生在商业项目中主要进行市场调研方面的训练,如替企业进行市场调查,开展项目研究,为企业或学院其他学系策划展销活动方案,等等。

4.训练方法。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的训练方式,简单说就是教做学的过程。在这里,通过教师与客户的联系,由客户提供实际的业务需求,教师作为客户所提供业务的管理员,对业务进行分配和指导。学生根据客户的业务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接受对业务操作以及产品知识的培;另一方面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边学边做,接受到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训练,从而达到对商业管理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一个完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真实业务的运作训练,在这种被精心设计好的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很多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作为教学企业,训练的重点有五部分内容。一是训练学生对商业程序、业务流程的知识养成。由所从事的岗位知识概念人手,进行方案的规划和策划、履行和实施,最后进行总结回顾。这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企业实习,使学生清楚自己在教学企业实习过程中学什么、做什么以及知道怎样学、怎样做。二是强调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企业的每一个实习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小组共同参与完成的,只有小组成员之间不分彼此、相互合作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三是加强对学生的品格和纪律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必须穿着工作服装参加每周的学习分享会议。四是训练学生通过承接客户的项目计划来获取真实的商业训练。五是在教学企业的实习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开发和维护自己的知识管理网页,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篇六: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研究】

案例教学最早运用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它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模拟现实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参与有关实际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的讨论,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案例教学不同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更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将理论知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工商管理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1]。如何切实提高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依然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作者在广告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此作些探讨。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一)作为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案例?一般来讲,案例是一个对实际发生情景的描述,它包括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谈到工商管理案例时,格可(C.I.GRAG)这样分析:“案例,就是一个商业事务的记录;管理者实际面对的困境,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都在其中有所显现。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真正和具体的实例,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最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我们通常所说的案例事实上包括教学案例和科研案例两种类型。教学案例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每个案例最后总是直接或间接地问“你说该怎么办?”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教学案例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方法以及能够运用案例中的信息提出行动方案。一个教学案例往往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2](P328-336)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包括一个特定形式的教学材料(案例)和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材料(案例)的特殊技巧,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取材于真实的市场环境,采用相似的人员关系,运用同样的资源约束,竞争压力,训练学生的战略、战术等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

(一)案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看,学习目的分为六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达到上述六种学习目的。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如下教学目的:获得知识;处理具体情景的复杂性;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践与深刻理解;将知识与技巧从课堂转移到现实的组织;培养人际技能,如交流与倾听;培养自信心、责任心、态度及独立分析能力;形成智慧与判断能力;使教学变得生动;使学生在智力与情感两方面投入;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依据教学目的从低到高的顺序,案例也由浅入深。案例教学的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对于案例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予以体现差异性。关于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可以参见表1[3]。

即使是同样一个案例,在不同年级使用,我们提出的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出这种阶段性。在一二年级,我们主要从每门专业课的课程本身角度,以分析广告作品本身为主。到了高年级,逐渐打通课程界限,要求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考察成功的或者是失败的广告作品的必然性。一方面,根据案例提供的产品本身信息、竞争者信息、市场信息要求学生进行策划创意练习,并同案例本身进行比较。另一方面,从广告作品本身出发,结合案例给出的环境,分析其成功之处或不足。如对于统一润滑油的《摩擦篇》主要结合当时动荡的国际局势去考察,使学生把握“让世界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作为广告标语既符合产品特性又利用了事件营销的巧妙性。

(二)案例的选择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广告案例的选择,我们主要把握知名品牌、知名作品、著名奖项。知名品牌是指在案例选择上通常选取国际或者国内知名品牌的广告作为赏析对象。如可口可乐、肯德基、索尼、海尔、格力等。这些知名品牌通常历史发展悠久,品牌建设成熟完善,长期重视广告宣传,其中广告精品多,广告资料完善全面。知名作品是指在案例选择上通常会选取知名广告公司的作品。通过学习广告业内一流公司的作品,审视和揣摩其创作思路和背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助于他们尽早熟悉广告界动态。著名奖项是指在案例选择上通常会选取在国际国内广告大赛上获奖的作品。像嘎纳、莫比、伦敦、纽约、克里奥等国际广告节以及历届中国广告节、大学生广告节,这些广告节上的获奖作品通常代表了广告界的最高成就,展现了当前国际广告界的最新动向和创作潮流,同时关于这些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较全面,因此从这些获奖广告作品中选择教学案例,保证了案例的权威性和代表性[4]。除了上述收集的案例之外,在教学中,我们也大量采用《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中国广告案例年鉴》、《中国影视广告案例年鉴》作为教学案例。

(三)必要的物质条件

从班级人数来讲,最适合进行案例教学的班级人数应该控制在15人左右,在这个规模下,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充分讨论,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偷懒”现象的出现。但是,在现行的教育状况下,我们的教学班级人数都在100-200人之间,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分组,使不同性格、不同背景进行搭配,这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的有效训练。同时,案例教学的课桌安排也应该与平常有所不同。传统的课桌排列是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不适于案例教学的展开,另外,前后排同学交流时无法面对面沟通,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最理想的案例教学应该是圆桌型的排列,在这样的摆放中,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人数超过15人,这种面对面交流的距离增大,反而会影响效果。因而实际操作中,考虑人数原因,往往都是马蹄型排列,一般适合30-50人的讨论交流。

三、案例教学效果提升途径

(一)对学生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对案例作出透彻分析的责任,他必须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他的角色将会随自己对案例的分析而改动,随其他同学的分析评论而调整,总之,学生必须是一个参与者,一个行动者。

1、个人准备

对案例教学来说,学生必须在上课之前做好有意识的准备。如果学生对要讨论的案例事先没有阅读,那么在课堂上他的收获必定不多,对整个讨论的贡献必定不大。要对一个案例做好充分准备,必须仔细阅读案例本身,思考案例中出现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力的观点。案例准备的最终目标应该达到三点:有很强支持的情势分析,有建议采取的策略行为,有一系列经得起推敲的建议方案。

2、小组及班级讨论

小组讨论的规模一般3-5人为宜。一个理想的小组构成,应反映出不同技能、经历、专业,这样可以丰富讨论的视野,提高讨论的质量。小组讨论最重要的是成员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协作。

“你只有真正的投入进去,才会有所得”,在班级讨论中做一个旁观者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同时,你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失去的机会也是众多的。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可以学到大量的知识,发展大量的技能。在班级案例讨论中,不仅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涉及倾听的技巧、说服的技巧等。首先,学生要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随时记录和自己观点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这样,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来,从而有效避免重复性的工作。其次,学生要认真组织自己的陈述。将自己的发言控制在一个简单框架内,使表达清晰、正确。最后,班级讨论中,认真记录其他同学的发言,准确把握自己的陈述时机。

(二)对教师的要求

做好教练员,当好裁判员。教师一般不能直接参与讨论,不是“运动员”,否则容易影响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角色是“教练员”,指导学生有效训练,关键时候指点迷津。特别是要选好第一个发言人,因为这将起着导向及示范作用[5]。

教学活动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就要对学生有一个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当好裁判员的角色。在操作中,我们按照口头发言与书面分析两个方面去综合,口头发言主要考察学生发言是否积极,准备是否充分,发言质量优劣三个方面。书面分析可以判断出学生分析问题及掌握基本理论的程度,我们主要依据对问题本质把握是否正确,对问题分析是否独到,评述是否恰当、透彻这三方面。

本文地址:工商管理论文范文
  • 分页:12下一页